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6月23日再次恶化:原本用来控制漏油点的水下装置因发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滚滚原油在被部分压制了数周后,重新喷涌而出,继续污染墨西哥湾广大海域。
英国石油公司表示,上述故障的是水下机器人与漏油围堵装置发生碰撞的结果。目前,技术人员正在抓紧检查有关设备,以找到重新压制住油流的办法,并且在飓风季节开始前完成。
《华盛顿邮报》报道,过去几周中,在上述水下装置的帮助下,救援人员每天可回收大约1.7万桶泄漏的原油(事发油井每天漏油量约为3.5到6万桶原油)。与此同时,还有相似数量的原油在海面上被人工引燃烧掉。
可惜的是,在上述压制漏油装置发生故障后,回收泄漏原油的工作被迫暂时停止,人们只能眼睁睁看著大量石油重新涌入海中,这场严重的生态灾难依然看不到尽头。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难,英国石油公司因而成为众矢之的。美国政府、国会和媒体激烈指责英国石油公司,而这种激愤情绪在英国也引起强烈反弹。英美“特殊关系”正经历著利益碰撞的考验。
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将在加拿大进行首次会晤,漏油事件料将成为主要话题。对美国来说,漏油事件早已超越“事故”的范畴,将在政治、经济、国家能源战略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今年是中期选举年,美国政治生态将发生新的变化,奥巴马政府如何应对漏油事件将对民主党选情具有重要影响。奥巴马已四次前往灾区视察,两度推迟出国访问,就是极力避免漏油事件成为“奥巴马的卡特里娜”。奥巴马加大对英国石油公司的抨击力度,意在“一箭双雕”:一方面敦促英国石油公司“负起责任”,制止事态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回应国内某些政治势力对其“应对不力”的批评。
美国逐步升级的严厉反应触及了英国的现实利益。无论在制造就业机会、支撑社会福利体系,还是在通过纳税缓解政府财政困境等方面,英国石油公司都在英国起著支柱性作用。面对该公司陷入的困境,英国民众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明显增强,有媒体认为美国试图“妖魔化”英国。一些舆论还批评卡梅伦未能“挺身而出向美国直言”,“保持英国石油公司的长期繁荣对英国利益至关重要”。
眼看漏油事件已“污染”到美英关系,美英选择了妥协和交流来解决问题,这种选择也是基于双方的利益需求。在阿富汗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美国仍迫切需要英国的支持与配合。而卡梅伦上任伊始,其外交政策正处于敏感的调整期,若此时与美国交恶,无疑将使其外交布局节外生枝。英国石油公司同意建立200亿美元赔偿基金被认为是漏油事件的“阶段性了结”,美国社会的批评由此多有缓和。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国石油公司早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英国”的石油公司。在就业、投资、能源生产等多个领域,该公司都与美国有著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美英两国领导人沟通后所强调的共识便是,英国石油公司对两国而言都非常重要,继续保持其强大符合两国利益。
尽管如此,利益纠葛一旦形成,难保不会时而借机发作。为建立赔偿基金,英国石油公司已表示今年不再给股东分红,且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数额并未封顶,随著理赔进程的展开,新的矛盾分歧在所难免。在诸多利益集团压力因素制约下,美英“特殊关系”仍将面临新的考验。
英国石油公司表示,上述故障的是水下机器人与漏油围堵装置发生碰撞的结果。目前,技术人员正在抓紧检查有关设备,以找到重新压制住油流的办法,并且在飓风季节开始前完成。
《华盛顿邮报》报道,过去几周中,在上述水下装置的帮助下,救援人员每天可回收大约1.7万桶泄漏的原油(事发油井每天漏油量约为3.5到6万桶原油)。与此同时,还有相似数量的原油在海面上被人工引燃烧掉。
可惜的是,在上述压制漏油装置发生故障后,回收泄漏原油的工作被迫暂时停止,人们只能眼睁睁看著大量石油重新涌入海中,这场严重的生态灾难依然看不到尽头。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难,英国石油公司因而成为众矢之的。美国政府、国会和媒体激烈指责英国石油公司,而这种激愤情绪在英国也引起强烈反弹。英美“特殊关系”正经历著利益碰撞的考验。
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将在加拿大进行首次会晤,漏油事件料将成为主要话题。对美国来说,漏油事件早已超越“事故”的范畴,将在政治、经济、国家能源战略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今年是中期选举年,美国政治生态将发生新的变化,奥巴马政府如何应对漏油事件将对民主党选情具有重要影响。奥巴马已四次前往灾区视察,两度推迟出国访问,就是极力避免漏油事件成为“奥巴马的卡特里娜”。奥巴马加大对英国石油公司的抨击力度,意在“一箭双雕”:一方面敦促英国石油公司“负起责任”,制止事态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回应国内某些政治势力对其“应对不力”的批评。
美国逐步升级的严厉反应触及了英国的现实利益。无论在制造就业机会、支撑社会福利体系,还是在通过纳税缓解政府财政困境等方面,英国石油公司都在英国起著支柱性作用。面对该公司陷入的困境,英国民众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明显增强,有媒体认为美国试图“妖魔化”英国。一些舆论还批评卡梅伦未能“挺身而出向美国直言”,“保持英国石油公司的长期繁荣对英国利益至关重要”。
眼看漏油事件已“污染”到美英关系,美英选择了妥协和交流来解决问题,这种选择也是基于双方的利益需求。在阿富汗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美国仍迫切需要英国的支持与配合。而卡梅伦上任伊始,其外交政策正处于敏感的调整期,若此时与美国交恶,无疑将使其外交布局节外生枝。英国石油公司同意建立200亿美元赔偿基金被认为是漏油事件的“阶段性了结”,美国社会的批评由此多有缓和。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国石油公司早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英国”的石油公司。在就业、投资、能源生产等多个领域,该公司都与美国有著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美英两国领导人沟通后所强调的共识便是,英国石油公司对两国而言都非常重要,继续保持其强大符合两国利益。
尽管如此,利益纠葛一旦形成,难保不会时而借机发作。为建立赔偿基金,英国石油公司已表示今年不再给股东分红,且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数额并未封顶,随著理赔进程的展开,新的矛盾分歧在所难免。在诸多利益集团压力因素制约下,美英“特殊关系”仍将面临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