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祖归宗”是华人文化的传统,在印度尼西亚土生土长的华族也不例外。每逢清明时节,大量华人纷纷从外地回到各自的原居地扫墓,展现华人孝顺先祖的传统美德。
每年清明节前夕,数以千计在外工作或生活的华人返回棉兰,到祖先坟前拜祭追思,并参与当地华人社团的聚餐活动。据称,棉兰与泗水及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华人清明节活动最热闹的三大城市。
苏北省印度尼西亚华裔总会主席黄印华说,今年清明节返回棉兰市的华人估计达4000至5000人,单是参与印度尼西亚黄氏宗亲总会聚餐者便有2000人,反映当地华人之团结和谐。数千人一下子涌到棉兰市,令清明前夕的机票及酒店住房供应紧张,也造成交通挤塞。本地华人王先生表示,清明节并非印度尼西亚法定假期,但当地华族的传统孝义观念浓厚,即使移居或在外地工作,亦不惜长途跋涉返回本市拜祭祖先,并参与当地华人社团组织的联谊活动,通常逗留二、三日便匆忙离开。
从清明节纷纷返乡祭祖,多少反映本地华人对保留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重视。至今已是第三、四代的棉兰华人,以身言教,将传统的敬老尊贤、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美德代代相传。因此,在当地华人中,很少发生父子不和或婆媳争执的情况,后辈总是服从尊长,而长辈也对后辈循循善诱。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家教影响,本地华人确信“ 血浓于水”的道理,对本地华族以至中国内地同胞关切至深。单以上次海啸及今次地震为例,本地华人社团成立赈灾委员会,出钱出力救助受灾华人,对受害者提供热情的援助。赈灾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招募更多青年义工,跟进赈灾工作,并扩大委员会的规模,让年轻一代华人多参加赈灾工作,也可以让华人守望相助的精神代代相传,日后再发生灾难,也可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赈济服务,救助更多华人同胞。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即使大马华人对先祖的故乡已印象模糊,但重视伦理道德观念的华人,始终不忘在清明时节拜祭先祖。“清明节是中华的一种文化,亦是民族的一部分。对我们而言,是兄弟姐妹们集聚一起的家庭日,让我们共同追思至亲亲人,以及尽孝道的节日。”祭扫的邓日潜如是说。邓日潜说,今早,他带着87岁的老父亲邓景云,以及哥姐们,各自携带着家眷,一起来拜祭大妈妈及小妈妈。而通过清明节祭祖,邓家四代同堂的景象,让人深切感觉家庭血缘链带的可贵。
至于亦拜祭父亲的施江荣(51岁)表示:“ 清明节是中华的一种文化,亦是民族的一部分。子女拜祭祖先,追思至亲先人事迹的意义至为重大,所以我觉得清明节应当一代一代持续下去。”举家移居吉隆坡30多年的施江荣,还不辞劳远地北上家乡亚罗士达祭拜公公、婆婆和大伯。当地老人介绍说,清明节拜祭旨不在以三畜、金银元宝蜡烛奉献先祖,最重要的还是让华人子女们慎终追远、崇敬祖先及追思孝道。
清明时节“认祖归宗” / 南亚华人纷纷祭祖扫墓
日期:
05年04月3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10918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