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1月6日首度响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胡六点”说,“他针对我们提出的诉求做了一些具体响应”,当局还在进一步了解“胡六点”在(对台)政策上代表的涵意。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说:“从去年年底胡锦涛先生发表的六点声明来看,他也针对我们提出的诉求做了一些具体响应,我们一方面有些初步的响应,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在进一步了解他这篇谈话内容在政策上所代表的涵意,希望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
马英九表示,过去7个多月,当局推动两岸关系改善,获得一些具体结果,且和美国、日本的互信大致上都已经恢复,在“外交”和大陆政策这一块,基本上和当局原先设计的方向和进度吻合。马英九说,尽管台湾岛内确实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从整体来看,绝大部分的民众支持目前的两岸发展。他也强调,当局不会忽略少数声音,还是愿意继续沟通,让这些民众了解当局在改善大陆关系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台湾的利益。
马英九6日在办公室接见美国史汀生中心高级研究员容安澜时,做上述表示。
此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表六点意见,被外界称为“胡六点”。胡锦涛提出的六点意见是: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美国《世界日报》社论指出:对于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场合上的讲话,台湾当局较诸过去对待“叶九条”或“江八点”的态度,马英九当局显然大有不同,认为“胡六点”具新思维,兼且务实。这是高度正面的响应。为求平衡岛内不同意识形态,马当局特别强调,即“尊重”绿营的思维;对于“九二共识”则另出新解,加上了“互不否认”4个字,多少有缓解绿营抗争的作用。
社论说,若就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响应观察,她期待马英九不要心存幻想,显然已经看到“胡六点”有其说服力和影响面,但也可以预想民进党坚持深绿立场,即一切以“台独”为准,那只能是愈独愈边缘。从不排除街头运动到预告会有街头运动,可以看出民进党不是没有可能更趋激进,乃至放弃政党政治。
细品“胡六点”的具体内涵,有两个最大的突破,一是对台湾意识在认识上的突破;一是对“政治互信”的设计。对台湾意识的突破既可以争取台湾人民,也在争取浅绿的“台独”人士,不少倾向支持“台独”者非有爱于“台独”的政治主张,但因在统独的两分法,往往有一种受压迫的感觉,有一种不受尊重的感觉。再加上肯定台湾文化,认定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是消解统独二分法之后,更具多元思维的反映。这也开阔了两岸的互动空间。更具创意的新思维尚可循此多所发想。
再者,两岸终究要触及的政治问题,不论未来何时才可能正式走向谈判桌,就马英九个人而言,这是一个政策难题;大陆显然也理解不能急于求成,是以特意设计了“政治信任”此一构想。在军事上先进行接触与交流,次则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先解除两岸的敌对状态,再谈和平协议。
社论认为,这是有节奏的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快步走。两岸只要能增进“政治信任”,自然有利于达成和平协议。若谓这就是两岸的政治默契也未尝不可。
社论最后指出,从“胡六点”可以明白感受到大陆较诸过去更有信心,也才可能有新思维,才能更务实地处理台湾事务。当然这也是马英九上台后的政策兑现,从外交休兵到两岸“三通”,坚定回归“九二共识”更具决定意义。回顾过去30年,从李登辉执意倾向“台独”以来,至陈水扁更是变本加厉拿“台独”来消费,自是危机迭出。而今既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若能以此为出发点从各方面增强“政治信任”,从而为两岸未来最重要的政治工程打下基础,相信自为两岸人民所乐见,也至所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