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隼鸟”号成功带回小行星微粒子
日期: 10年11月4期
日本文部科学相高木义明11月16日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宣布,现已断定,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密封舱中发现的1500个微粒子中,大多数来自于小行星“丝川”上的岩石。
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小行星物质。由此,“隼鸟”号完成了其最大的任务,为飞行探测计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今后将与全国的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物质进行详细分析。据称,“丝川”一直保留著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时的状态,通过今后的详细分析有望朝著解开太阳系的起源之谜迈进一步。
据宇航机构透露,发现的微粒子绝大多数约千分之一毫米大小,主要成分为橄榄石或辉石等矿物。虽然这些微粒子在地球上也存在,但用电子显微镜调查后发现,其成分与“隼鸟”号靠近时观测到的“丝川”表面岩石一致。与地球上的岩石相比,这些微粒子的金属比例等有较大不同。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宇航机构的专家据此展开慎重讨论后认定,这些微粒子来自小行星“丝川”。
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密封舱中的微粒子16日被认定来自小行星“丝川”上的岩石。“隼鸟”项目的负责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川口淳一郎教授在记者会上意味深长地说:“多年辛劳得到了回报。”
川口教授说话时声音时显高昂:“探测器返航的途中,尽管毫无根据,但我们也坚信‘哪怕有一粒也好’,成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能够顺利返回就已经像美梦一样了,现在应该说比梦更加美好。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慨。”
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的茨城大学野口高明教授欣慰地表示:“打开容器的时候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当时非常担心。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微粒子后真是松了一口气。”
由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带回的小行星“丝川”岩石微粒子样本今后被分送至日本多所大学。专家将对其所含元素的种类、矿物成分和结晶构造、同位素比等进行详细调查,探究“丝川”形成时的环境。
担任分析工作的有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茨城大学、东京大学等学府的科研组。由于获得的样本最大仅0.01毫米、多数只有0.001毫米,远远小于预期,对其中一部分的分析工作可能无法进行。研究人员将使用大型放射线设备“Spring-8”(位于兵库县佐用町)对样本所含元素的同位素比进行分析,推算“丝川”形成时的温度环境。
部分样本将原封不动地进行保存,以待将来分析技术进步之后再进行研究。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0/12915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