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傍晚,天越来越黑,风呼呼地吹,今年40岁的曾桂林拖著一个沉重的麻袋,满头冒著汗,不停地咳嗽,她加快步伐走回新疆化肥厂附近一座公共厕所——那里是她的家。三个饥肠辘辘的儿女跑出来迎接她,行动不便的69岁老母用微弱的声音在公厕里给她打了一声招呼。曾桂林放下拾回来的东西,将它们整理了一下后,赶紧烧开水煮了一棵大白菜,然后又热了热馒头,为一家人准备了晚餐。吃饭时,曾桂林询问了儿子曾太的学习成绩,然后又问了问母亲的病情。
2004年,曾桂林丈夫去世后,山东老家既没有房子,也没有地,实在生活不下去的她听人说新疆好讨生活,就领著尚未成年的三个孩子和老母亲来到了新疆。他们来到新疆化肥厂,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曾桂林每天和老母亲领著孩子们靠捡垃圾维持生计。举目无亲的一家五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住在桥洞、树林和一些废弃的房子里。
“当时我最小的女儿还不到一岁,捡破烂时,一个好心的大姐不忍心我们一家五口露宿街头,就把自己家一个暂时不用的羊圈清理出来给我们住,虽然房子很破,四处透风,可是毕竟一家人有了一个稳定落脚的地方。有了安身之地,我就让二女儿王河和儿子曾太去上了学,我和小女儿王昌、母亲一起出去捡垃圾。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年。今年5月份,那个好心的大姐要用羊圈了,我们只好含泪搬出住了几年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