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3时20分,身著一件黑色对襟中式服装的彭林教授走进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的课堂。随著彭教授的一声“上课”,同学们全体起立,师生相互鞠躬,然后坐下,过程整齐而庄重。
这门课叫做“中国经典研读”,是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研读的对象是《四书》,最近这件事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作为主讲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身处舆论漩涡。面对诸多质疑,彭林一一予以回应。
网上有人说,《四书》是种旧东西,没有必要照搬进大学课堂。对此彭林认为,《四书》的基本部分都很好,读书明理、好学求道的精神需要继承,其核心概念可以超越时空,应该为社会所包容。
之所以选择讲《四书》,彭老师解释说,一方面,两年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就动员他开一门关于《四书》的课,但因为当时自己比较忙,就暂时搁置了。这学期他将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四书》讲解中。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想比较细致地了解中国文化,《四书》是很好的入门。经过朱熹作注后,《四书》比较简明,同学们可以读懂。而且,学习《四书》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因为它教人如何为人仁爱、诚信。“如果连仁爱和诚信都不要了,我们还能要什么?”面对质疑,彭林这样反问。
上课的同学也比较同意彭老师的看法。潘星宇同学说,正像彭老师说的,《四书》是“儒学之根基,六学之阶梯”,古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背了,但现在的大学生估计连“四书五经”的书目都说不全。听说美国大学有通识教育,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读一些西方经典名著。“而那不正相当于他们的‘四书五经’吗?读《四书》有助于个人修养的培养,同时可以有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也是在传承文化。”潘星宇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