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工会9月3日发布的《本市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研究》显示,上海不仅要继续解决和应对改革之初带来的失业、协保、离岗等存量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还要面对青年、外来劳动力和郊区农村富馀劳动力等增量就业矛盾以及产业结构提升所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等问题,上海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虽然近年来大龄失业、协保、离岗等人员的就业矛盾由于部分人员自然退休或实现就业,规模有所缩减,但就业难度依旧很大。据市统计局在2007年上半年对具备劳动能力但未就业人员的抽样调查数据,45岁以上的人员比重最大,占到43.1%;43.6%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这些人员文化程度比较低、年龄偏大、缺乏一技之长,但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却较高,要找到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上海就业市场上存在著这样一个“啃老族”群体,年轻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自愿失业在家。据市统计局对失业者的抽样调查数据,35岁以下青年失业比例占38.5%,仅次于45岁以上大龄失业人员,且呈现逐步扩大迹象。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青年占所有失业青年人数的26.1%。
究其失业原因,一是人员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二是对收入预期过高,谋求不到中意岗位而宁愿失业在家;三是用人单位往往愿意招录有经验的社会人员。统计数据显示,本地劳动力市场招聘岗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平均为1.5年,其中,要求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约占38.9%。
调查显示,目前劳动力市场上,“过剩和短缺”的状况并存。一方面现有劳动力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岗位设置条件过高、待遇过低。
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使得许多家长和青年盲目追求“白领”职位,高技能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危机。本次调查显示,53.2%的人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当工人。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数据,在2007年一季度上海人才市场上,技师和高级技工的招聘岗位数分别为应聘人数的20倍和12倍。
另一部分低端就业岗位却由于用人单位岗位设置条件过高、待遇过低、劳动强度较大,也出现了乏人问津的现象,数据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上海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率为73%,即近三成就业机会因供求不匹配、结构失衡而流失。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为满足长期廉价用工需求,与职工签订短期合同。此次调查与2002年上海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对比分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职工比例从47.2%下降到28.3%;一年及以下期限劳动合同职工比例从12.8%骤升到27.8%,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合同制职工比例从14.5%上升到19.8%。
劳动合同短期化,造成职工缺乏职业稳定感,难以把自己的前途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