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北京各大奥运体育场馆使命结束,商业生命开始。据专内人事分析即便为奥运场馆从设计到收工都为日后的商业运营做足了盘算,但其商用之旅仍不平坦。长野、悉尼、雅典奥运场馆都成了政府的沉重包袱,而中国曾为举办亚运会而斥资数亿修建的奥体中心,在筹备北京奥运之前,也是一片落寞,由政府赔钱支撑。
北京31座曾经喧闹的体育场馆迎来了现实的奥运后时刻。这些斥巨资建设的场馆将如何维持赛后的正常运营?单是国家体育场“鸟巢”,一年的运营费便高达5000万至7000万元。
作为奥运比赛的主要阵地,北京共建设了37座奥运场馆中的31座,其中新建场馆12座,改扩建11座,临时场馆8座。
其实,市政府对此早有考虑,因此部分体育馆建设之初就安排在了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学校园,赛后可发挥全民健身的功用;而部分临时场馆将被拆掉,有些则根据整个区域的建设规划,进行新用途改造,而其他重要的体育场馆都是以业主方式投资、建设、管理,奥运会后将投入商业化运营。
最大限度实施市场化运营是北京奥运会各项投融资工作的基本准则,在“鸟巢”、“水立方”、奥运村、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篮球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这6个项目中,政府只是在成本高、盈利难的“鸟巢”项目上投入了近20亿,其馀约190亿的投资均来自中标企业的自愿投资或社会捐赠,前者占据主要地位。北京奥运会和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刘志表示,北京市政府直接用于场馆的投资不超过130亿元,其中包括新建、改扩建、临时建的31座场馆以及45座训练馆。
“鸟巢”是投资最多的奥运场馆项目,也是中国首例实行PPP经营模式的体育馆,采取的是一种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而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篮球馆等项目则实践了BOT模式,由政府对项目建设、经营提供特许权协议,投资者需全部承担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商业利润,期满后需将场馆交付政府。
在这些奥运场馆的运营商中,“海外军团”最为引人瞩目。中标“鸟巢”项目的中信联合体中,金州集团就是1986年成立于美国的企业,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为50多家跨国公司提供在华基础建设以及环保产业的合作。金州的海外身份也让中信联合体享受了北京市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更好地经营“水立方”,“华体世纪”也邀请了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运营方澳大利亚澳格登公司,共同组成联合项目工作团队。
美国AEG公司则与奥林匹克篮球馆的投资方五棵松文化体育有限公司合作,成为了场馆的运营商。AEG正是贝克汉姆所在的洛杉矶银河队及NBA洛杉矶队的运营商,1995年依靠低价收购一支濒临破产的洛杉矶冰球队和冰球馆发家。早在2007年7月,AEG在决定将亚洲总部设在北京时,其高层就亲往北京奥组委,对北京奥运场馆表示了浓厚兴趣。
AEG奉行“场馆、球队、赛事”三位一体场馆运营模式,其中充满了好莱坞式娱乐营销的色彩。现已有分析人士推测,运营奥运场馆只是AEG进军中国的第一步,今后其很可那能会收购一些本土俱乐部或包装一些本土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