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04年大学生薪情继续低沉
日期: 04年06月3期
  虽然打着“ 无薪求职”的旗帜,刘风川仍然没有如愿进入成都威特电喷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21日,在成都的一次“ 双选会”上,刘风川和室友们──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科技英语专业的6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亮出了一份“无薪求职”的应聘书。
  威特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武承认,“ 无薪求职”吸引了他的眼球:“至少说明这些‘天之骄子’放低了姿态。”
  在刘风川们“ 无薪求职”的同时,相距不远的重庆,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在网上发出了建立“薪资联盟”的倡议,他们发出的帖子说:“为了我们敬爱母校的声誉,为了我们多年的寒窗苦读,为了抵制某些黑心公司的趁机压价,让我们联合起来组成薪资联盟,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坚决不签。”
  这样的抵制倡议,理所当然会遭遇市场的嘲笑──如果按照这个标准,90%以上的大学生都会找不到工作。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只有1550.7元。其中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1001~2000元的占45.5%。
  “ 无薪求职”与“薪资联盟”,是2004届大学毕业生创造的新语汇,它们反映了继2003年就业难之后,2004年大学毕业生一个新的焦虑:薪水。

280万毕业生的薪水之忧

  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张武特地与刘风川谈了十多分钟,但他最后并没选择这位标新立异的大学生。
  中国教育部说,到今年9月份,毕业生就业率要超过70%,??开对指针的争议不谈,这仍然意味着至少有80多万大学生自离开校园起就加入了失业大军。
  即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让学子们忧心。人力资源机构“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说明,2003年届大学生的毕业起薪比往年低了30%~40%。
  国家人事部很快声明,这一数据是没有依据的。但它并没有拿出数据否认大学生毕业生起薪下降这一趋势。著名人力资源公司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布的报告也预测,与2003年一样,2004年度应届毕业生薪酬水平依旧低迷。这家公司的调研显示,2004年的毕业生起薪将比去年下降25%~3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介绍,从1997年中国第一次高考招生超过100万开始,到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已经达到212万人,2004年则会有280万人毕业,比2003年全年?粼鲈?0万人,增长超过30%。
  就业岗位的增幅显然赶不上这一速度。虽然大学生就业率的最新数据还未公布,但毕业生们对此早有“ 自知之明”。据新华网于2004年2月12日开始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截至到5月26日,受调查的8276名毕业生中,有4908人──占59.30%,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差。
  “ 确实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划分就业这块蛋糕了”,人力资源公司前程无忧市场部吴赛嶷表示。前程无忧预测,到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年薪约1.6万元(不算年底分红),即平均每月1333元,这个数字低于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晓萍已经找到了接收单位,可却没有喜色。她们班上有46名学生,除去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的变化不大之外,到企业、事业单位的多数发现起薪降低了。
  按照往年的惯例,像北大、人大这样的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起薪可以达到3000~4000元,但是现在平均降低了1000元左右。

大学生降低期望值

  其实,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尤其是调低了对薪酬的预期。
  中华英才网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对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多数在2000元~3000元,占总人数的28%左右。但2004年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薪金期望值在1000~2000元的毕业生成为主流,比例高达35%,比去年高出14个百分点。
  在今年北大2004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说道:“现在的毕业生基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像北大今年已经签约的300多名毕业生中,有个别毕业生月薪才1000多元也签约了。”
  太和顾问说,降薪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素质降低,而是企业的选择更为理性。
  多家人力资源机构表示,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回归,由于毕业生的供过于求,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善,就业难和薪资低迷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而全球经济目前仍处在萧条时期。曾湘泉说,大学生起薪下降、白领薪酬增长率下降是必然的,而且不能排除再降的可能。大学生们需要为此做长期心理准备。

大学生多数是“废物”?

  虽然毕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含金量在不断降低,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难和起薪降低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人并不把就业压力完全归因于扩招。
  “我是北大毕业的废物,像我这样的废物北大每年会生产很多。很多北大学生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连生计都成了问题。”最近,一个署名“黑狐狸”的网友在“ 一塌糊涂BBS”上发布了一个名为《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的帖子。
  在就业的寒冬中,许多大学生将原本对于就业难的抱怨,指向了对于教育本身的反省。“ 黑狐狸”的“ 废物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既无基本技能,也还没有建立与人相处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本身就很难“估价”。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增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计算用人成本。因为担心毕业生在一两年之内很难适应工作,更多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培养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也正是张武最终没有接纳刘风川的理由。
  对此,任占忠也认为,高校理应尽快做出调整,在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多方面面向市场改变,比如可以增加学生实习、勤工俭学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免得“他们在毕业时连一份象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8/635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