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南京大屠杀:七十年的沉痛记忆
日期: 07年12月3期

   20071213日上午,绵绵细雨下了两天的南京天气放晴,万馀市民从四面八方赶往位于江东门地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罹难70周年祭日。

  74岁的南京市民马庭禄凝望著纪念馆黑色的灾难之墙喃喃低语:70年了……父亲马玉泉被侵略者杀害时,马庭禄还是一个三岁多的孩童。

  生命

  94岁的吴秀兰老人坐著轮椅被女儿推到纪念活动的现场。70年前,老人一条腿被侵略者的炮火炸掉,另外一条腿也被炸成残废。就在老人失去双腿的那次轰炸中,她失去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一个还是在怀中吃奶的婴儿。

  上午10点,警示后人的凄厉警报声在南京上空响起,吴秀兰老人浑身颤栗,浑浊的老泪夺眶而出。女儿俯下身为老人擦著泪说:只要听到警报声,她就害怕得很,就想念惨死的两个哥哥。

  74岁的郑厚荣和93岁的姐姐金郑氏也来到纪念现场,郑厚荣说,哥哥当年被日军杀害时,年仅20岁,本来再过三天他就要做新郎的……

  刚刚扩建完成的纪念馆新馆默然肃立。在展厅的首尾两厅,有两个震颤心灵的12:序厅正面墙上,是一个镶嵌在江水中的汉白玉花环,每隔12秒,当悠远钟声响起时,花环中就会出现一个遇难者的照片,然后随著钟声的再次响起而隐去;在尾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侧面墙上贴著遇难者遗像的灯,亮起来然后再熄灭……

  12秒,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远远地消逝……

  19371213日到19381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平均每12秒,南京城就会有一个鲜活的生命被侵略者扼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12秒的生命之火向世人昭示,生命是多么珍贵,而对生命的摧残又是多么罪恶

  和原展馆相比,新展馆在多处采用了场景复原的方式,如倒塌的城墙、防空洞、外籍人士的救助和日军屠杀现场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当年3户被日军屠杀的遇难者家庭的场景复原。

  一个年龄大点的女孩站在小板凳上,从水缸里舀水。另一个年龄小点的女孩坐在地上,而在她们的身旁躺著几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按照当年外籍人士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回忆,纪念馆在新展馆中复原了夏淑琴一家9口人就有7人被杀害的惨景。当年被刺了3刀、年仅7岁的夏淑琴和她4岁的妹妹依靠家里剩下的一点锅巴,艰难地生存了14天,直到最后被邻居发现。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当77岁的夏淑琴看到这复原的场景时,仍失声痛哭:当年就是这样的情景!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二年纪学生王皓成说:来到同胞蒙难的地方,惨痛的事实强烈地触痛自己,让我记住这些冤死的生命,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纪念

  扩建后的纪念馆外广场上,如今树起一组青铜雕像。用凝固的形象来表达遇难、纪念的主题,雕像创作者、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这样表示。

  高耸11米的《家破人亡》雕像给人以强烈震撼,那是表现一位被凌辱后的母亲悲痛之极,无力地手托蒙难的孩子,麻木地向苍天呼号。沿著长长的一段路走向纪念馆正门,路边是一组主题为逃难的雕像,吴为山介绍,这些逃难者选材于大屠杀史料记载及相关图片,形象有妇女、儿童和老人,有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

  最为让人悲怜的是常志强一家的灾难,那被刺三刀后的母亲将最后一滴奶喂给婴儿;最为勾起人记忆的是以儿子搀扶八十岁母亲逃难的历史照片为原型的创作,它使人于冥冥中回到了那真实的空间;最为令人惊恐的是那被日军强奸的少女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尽;最为引人深思的是僧人为死者抹下含冤的双目……在创作这组雕像时,吴为山倾注了雕塑家的一腔热血。

  走过凝固的雕像,进入纪念馆保存的大量纪念资料和文献:展厅序厅的两面石壁上,密密麻麻地雕刻著1万个遇难者的名录;展厅内一面高12米、长20.08米的巨大档案资料墙,存放著10000多历史证人的资料。

  朱成山介绍,纪念馆新馆展览的文物、照片、证人证言、场景复原等数量和规模都创1985年建馆以来最高,共展出照片3500馀幅、文物3300馀件、影视资料130馀部,场景复原有13处。朱成山表示:目前,我们馆藏文物史料已经达到近10000件,当年美国的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现场的摄影机与原版录像带等都在这里,侵华日军制造大屠杀的事实铁证如山!

  19858月,在当年日军屠城埋尸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南京市建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累累的尸骨、详实的历史文献展示南京大屠杀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寄托后人对30万死难者的深切缅怀。22年间,纪念馆共接纳1400万左右参观者,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献花、秉烛,纪念30万遇难者。

  和平

  经过两年的闭馆扩建,如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状如一叶和平之舟。在舟的尾部,是一块占地32000平方米的和平公园。

  松柏苍翠、绿草如茵,冬日的阳光下,南京市民徜徉和平公园,纷纷在公园的主题雕塑和平前合影留念。

  那是一尊基座高18米、塑像高12米的雕塑,年轻的母亲怀抱幸福的婴儿,手托展翅欲飞的和平鸽,汉白玉的雕塑在阳光下更显得纯洁、美好。雕塑的设计者、鲁迅美术学院的孙家彬教授介绍说,雕塑以艺术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痛恨战争与屠杀、追求和平与发展、期盼人类美好未来的心愿;雕塑高30米,寓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正面有9级台阶拾级而上,象徵人类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和平雕塑面向东方、迎著朝阳,展示的是中国母亲的伟大风采。

  南京市政府发言人曹劲松介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具有鲜明的和平理念。200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纪念馆进门处建立和平大钟,也是从2003年起,每年的1213悼念遇难同胞仪式中增加了和平集会的内容,并每年发表一篇《南京和平宣言》。纪念馆新馆扩建新增面积中,有三分之二是和平的内容。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在13日纪念活动的现场说:我只恨那些侵略者,恨那些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但是这些人只是一小撮,多数日本人民是友好的

  纪念馆中展示的三个人的话表达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众多中国平民的约翰.拉贝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故的李秀英老人曾经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傲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8/6015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