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是这样事情的受害者,我也还在痛苦中,但是,我们还有路要走。”这是一位搜狐网友在网络连载《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后留下的感言,言辞简单,但却伤感。
在《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一书中,有13位出生于1980年至1984年间的“神秘人物”接受了该书作者的采访,讲述自己的中学时期的性经历和磕磕绊绊的青春期困惑。尽管有人对该书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更多的人却从书中感受到一种责任和爱心。作者在序言中强调,在这13人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1/3的学生来自重点中学或声名显赫的学校。他们的存在是少数,但不是个别。
作者之一张引墨说,网络调查的数据统计说明,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已经发生过性关系的大概在10%以内,性学研究学者刘达临对北京市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的数字是7.4%,上海是15.3%。
“ 我们要教育青少年,起码先要了解他们吧,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张引墨看来,“10%”意味着中国2000万中学生中的200万,他们的性问题快要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她认为,让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知道真相,是改善教育的前提,让中学生看到事例,可以使他们警醒。但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却提出质疑:“这样的孩子是个别吧?”“ 让中学生看到这样的例子不好吧?”
已经发生的例子:
蔓菱:女,1981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普通高中,高三结识一位男友并发生性行为。后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这之前,她在初三交过一个男朋友。那时他们已经谈到这方面的内容,“有一天在他家,他想做什么,但被我阻止了,因为那时,我什么都不明白,以为“ 倒霉”(指来月经)的时候和男孩在一起,就会怀孕。我一点都不懂,特别害怕。我初三时才“ 倒霉”,起初我在“ 倒霉”时都不敢和男孩坐在一起,包括我的父亲。我妈妈什么都没跟我讲过,没告诉我我已长大成人。一切都是自己在摸索。”
她说妈妈只在来月经的时候才告诉她,而学校的卫生课虽然初二就上过了,但这种课只让她知道了女人为什么会来月经,除了这个,其它就不知道了。而且那时年龄很小,觉得不就那么回事嘛。
后来和初三这个男孩考上了不同的学校,感情自然而然就淡了。而父母不知道,老师太忙了,因为那是初三下半学期,顾不上管她。
上高三时是17岁的寒假,当时她一直觉得这件事不好,所以也从来没有想过它会发生,特害怕。怕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所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但她觉得,为了他,是挺值的。
(摘自《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有改动)
如果不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我们能得到如此真实的话语吗?一位初一男孩的母亲告诉作者,就算他的孩子愿意提及同学之间的恋爱问题,但他绝对不会在家长面前透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性的问题上,他们回避家长,在中国,这是普遍现象。
在拒绝与家长交流的情况下,中学生们的性问题现状在成人的视野里模糊不清,但性观念的逐渐开放却无法阻挡。
17岁的北京中学生林伟峰和陈曦于2003年完成一份名为《北京市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其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的报告,调查结果被学术界认为比较接近现实情况。对于“你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这一问题,接受调查的1795名中学生中,45.3%的初中生和63.9%的高中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
2003年12月22日,浦东一名刚刚出生的男婴因自己母亲的不慎,从一幢居民楼6楼坠落后死亡,而这个母亲还未满16周岁。2004年3月,松江一名年仅14岁的初一女生茵茵(化名)在遭到性侵犯后,在医院里生下一个男婴。
“近2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一场悄悄的性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教授长期从事性学研究,在谈及青少年的性问题时她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性知识,但从互联网甚至色情片等渠道得到的性知识很多是不正确的。李银河教授说,社会似乎总有一种“驼鸟政策”,以为不说就没有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但一些家长却不认为书中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他们认为,书中的情况可能存在,但情况的严重程度要视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而定。
张引墨并不否认,中学生中发生性行为是一种极端的行为,他们可能是中学生中的少数,但她极力强调的是,她采访的这些例子提醒成人,更多的青少年正在受到更多“ 隐性”性问题的困扰,如果自然欲望得不到正确的缓解,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一书中,有13位出生于1980年至1984年间的“神秘人物”接受了该书作者的采访,讲述自己的中学时期的性经历和磕磕绊绊的青春期困惑。尽管有人对该书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更多的人却从书中感受到一种责任和爱心。作者在序言中强调,在这13人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1/3的学生来自重点中学或声名显赫的学校。他们的存在是少数,但不是个别。
作者之一张引墨说,网络调查的数据统计说明,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已经发生过性关系的大概在10%以内,性学研究学者刘达临对北京市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的数字是7.4%,上海是15.3%。
“ 我们要教育青少年,起码先要了解他们吧,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张引墨看来,“10%”意味着中国2000万中学生中的200万,他们的性问题快要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她认为,让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知道真相,是改善教育的前提,让中学生看到事例,可以使他们警醒。但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却提出质疑:“这样的孩子是个别吧?”“ 让中学生看到这样的例子不好吧?”
已经发生的例子:
蔓菱:女,1981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普通高中,高三结识一位男友并发生性行为。后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这之前,她在初三交过一个男朋友。那时他们已经谈到这方面的内容,“有一天在他家,他想做什么,但被我阻止了,因为那时,我什么都不明白,以为“ 倒霉”(指来月经)的时候和男孩在一起,就会怀孕。我一点都不懂,特别害怕。我初三时才“ 倒霉”,起初我在“ 倒霉”时都不敢和男孩坐在一起,包括我的父亲。我妈妈什么都没跟我讲过,没告诉我我已长大成人。一切都是自己在摸索。”
她说妈妈只在来月经的时候才告诉她,而学校的卫生课虽然初二就上过了,但这种课只让她知道了女人为什么会来月经,除了这个,其它就不知道了。而且那时年龄很小,觉得不就那么回事嘛。
后来和初三这个男孩考上了不同的学校,感情自然而然就淡了。而父母不知道,老师太忙了,因为那是初三下半学期,顾不上管她。
上高三时是17岁的寒假,当时她一直觉得这件事不好,所以也从来没有想过它会发生,特害怕。怕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所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但她觉得,为了他,是挺值的。
(摘自《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有改动)
如果不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我们能得到如此真实的话语吗?一位初一男孩的母亲告诉作者,就算他的孩子愿意提及同学之间的恋爱问题,但他绝对不会在家长面前透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性的问题上,他们回避家长,在中国,这是普遍现象。
在拒绝与家长交流的情况下,中学生们的性问题现状在成人的视野里模糊不清,但性观念的逐渐开放却无法阻挡。
17岁的北京中学生林伟峰和陈曦于2003年完成一份名为《北京市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其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的报告,调查结果被学术界认为比较接近现实情况。对于“你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这一问题,接受调查的1795名中学生中,45.3%的初中生和63.9%的高中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
2003年12月22日,浦东一名刚刚出生的男婴因自己母亲的不慎,从一幢居民楼6楼坠落后死亡,而这个母亲还未满16周岁。2004年3月,松江一名年仅14岁的初一女生茵茵(化名)在遭到性侵犯后,在医院里生下一个男婴。
“近2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一场悄悄的性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教授长期从事性学研究,在谈及青少年的性问题时她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性知识,但从互联网甚至色情片等渠道得到的性知识很多是不正确的。李银河教授说,社会似乎总有一种“驼鸟政策”,以为不说就没有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但一些家长却不认为书中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他们认为,书中的情况可能存在,但情况的严重程度要视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而定。
张引墨并不否认,中学生中发生性行为是一种极端的行为,他们可能是中学生中的少数,但她极力强调的是,她采访的这些例子提醒成人,更多的青少年正在受到更多“ 隐性”性问题的困扰,如果自然欲望得不到正确的缓解,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