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从社会精英到中高级人才── / “天之骄子”需要的观念革命
日期: 03年12月4期
  2003年中国遭遇了高校扩招以来的首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而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80万人,比今年增长68万;到2005年,这个数字将很有可能突破340万,而2002年时还不到150万。面对汹涌而来的就业寒潮,有媒体报道,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起薪较去年有明显降低,平均为25000元到30000元(每年),仅相当于去年的60%左右。这折射出了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专家建议,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期望“最好不要超过2500元,这样最容易被企业接受”。
  招聘会场场“ 爆棚”,无奈僧多粥少,大多数应聘者都无奈地表示“只能是降低自己的要求。”日前在广州举办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应聘者的薪酬期望明显走低;南京某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000个,却涌进约5万名大学毕业生……“ 海归”的身价也大打折扣,月薪2500已不是新闻,而“海归”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
  很多人把大学生的就业难归结到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上,认为是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从而引发了就业的难题;但是,更多的专家则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我们的大学生实在不能称得上多。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提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结构和层次上的困难,即从总体来说,并不是毕业生人数多了,而是适合人才市场的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少,这需要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进一步与市场接轨。同时从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上看,专科学生是就业难的主要人群;二是观念上的难题,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将目光锁定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锁定在高收入行业,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创业开始,过高的期望值必然增大就业的难度;三是政策性的难题,比如户口、档案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教育部门外,还需要其他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化解;四是技术性的难题,即如何打通人才市场上供需双方的沟通渠道,在这方面,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尝试。
  还有专家提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应该对明年就业的严峻形势有所准备,另一方面,也不必过分的地忧虑,总体来说,2004年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应该好于今年。众所周知,今年因为“非典”的缘故,很多用人单位临时缩减了用人计划,这些单位明年估计会追加一定的计划,再加上国内经济持续走强、2008年奥运会日益迫近等因素也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面对就业寒潮的来临,大学生应当正确地自我定位,寻找自我期待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才能把握就业良机,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就业心态。
  在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份跃迁,“ 包分配”、“ 包当干部”,目前这些观念依然盘踞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的大学生一味视自己为“天之骄子”,无视社会对人才观念的变迁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实,“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尤其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大学生就业,急功近利与随遇而安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人对起薪要求甚高,往往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任何合适的工作就牢骚满腹。其实起点并非决定整个职业生涯,西方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现在“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我国也日益深入人心,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大多数人,非“大城市”、“ 高薪”不干是不太现实的,最好“骑驴找马”。今年一些地方的民营企业成为热点,正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的重新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副教授在出席首届“全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坛”时表示,中国大学生就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大学生就业层次将会逐步下降,大学生将从社会精英转变向中高层人才;二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
刘尔铎表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已经日益普遍,不再处于短缺时代,所以大学生就业必将朝着低层次就业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进一步为市场所驱动,过去在就业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势逐渐淡化。
  刘尔铎指出,读大学到底合不合算也将成为今后人们面临高等教育投资抉择时的一种考量对象,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美国的银行利率降低时,很多人就会去投资教育,反之,有些人就会选择放弃投资教育,这也将成为以后中国人消费教育的一种心态。
  大学生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构成中国三大就业问题。应届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但并非真的无业可就,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找到合适的起点、做好长远的规划,并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终生学习的信念。
  争论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扩招惹的“ 祸”似乎并没有太多意义。政府眼下亟需发挥好桥梁作用,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起平台,积极引导就业。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转变了观念,或自己创业、或从别人觉得不起眼的地方做起,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媒体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更应关心其他社会群体的就业现状,比如民工。在人口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难是正常的。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成为常态,没有理由规定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找到“ 高级工作”,关键是创造平等的机会,让强者显出本色,让弱者自强不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8/359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