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福背着厚重的“蛇皮袋”,刚下火车,满身汗味,夹在蜿蜒几百米的民工队伍中,艰难地向前挪动。“ 表哥住在‘安徽村’,我找表哥是来干装修活的。”他没想到,北京西站广场会如此拥挤。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冲击耳膜的不是京腔京韵,而是全国各地的方言土语。如果不小心走到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地方,会怀疑自己身处何方,是浙江还是河南?是新疆还是福建?这就是北京的“ 村落现象”。
北京最早的“村落”要算浙江村。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往南行,仅仅5公里左右,过了南三环线,眼前就呈现出一派拥挤忙乱的景象。
这里就是“浙江村”,它既非自然村落,也非行政编制,它是指进京经商的浙江人(大部分是温州乐清人)自发形成的聚居区,这里本地人口只有1.4万,外来人口却有10万之众。
据乐清市驻北京联络处机关党支部书记金岩涛介绍,1985年时,浙江人在北京做生意像做贼一样,摆地摊时东躲西藏。但从1988年以来,‘浙江村’开始形成拳头产品:皮茄克。1992年,‘浙江村’出现了第一个稍具规模的中间批发点。
目前在浙江村注册的各类企业有36000多家,平均日吞吐货物量达1600吨,年交易额300亿元人民币,占据了北京服装业交易额的54.5%。“浙江村”相当一部分的产品销往由乐清人经营的东北服装市场。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华北、东北中低档服装的加工和销售中心。另外,“浙江村制造”很会赶潮流,一般先是从香港、广东那边来,然后到上海北京,销路非常好。
谈起“浙江村”的成功,村民认为由于个人的资源相当有限,更多的是通过族亲、朋友和乡邻来互相帮助,为自己的流动、存在、就业、融资、情感沟通等活动提供一个网。
其实不但是浙江村,目前在北京已经形成的,或者正在形成的“村落”,大多数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京郊立水桥以北1华里的范围内,沿公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建材贸易公司。这里就是刚成气候的“ 福建村”。
由于这里主要是福建人经营的木材生意以及广东人经营的铝合金建材等,这里被称作“ 福建建材村”。“ 福建建材村”的兴起得益于1980年代以来北京北郊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立水桥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新建的花园、别墅、公寓为建材贸易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很多“村落”,比如“河南村”、“安徽村”等,它们远没有过上像“浙江村”那样幸福的生活,大多数还处于初级躁动阶段,充满活力,但又形不成固定的产业方向。这些村将来命运如何,很难预料。像许多事物那样,北京的村落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新疆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城区改造和扩建道路,‘新疆村’已经没有了!
安徽村民小胡介绍说:“我们现在6个人在远郊租赁了一间只有12平米的平房,每月130元,很划算。铺一块很宽的木板,大伙挤在一起,冬天挺暖和,夏天就不行了,没地方洗澡,臭味难闻死了。”
但他认为遭点罪不算什么,在家更没有出息,在老家种1年庄稼的收入,在城里1个月就挣到了。在家里呆着能怎样呢?
村民的苦恼,不仅仅是收入的低微和生活的艰苦,最主要的是来自心理的不平衡。由于城市管理等诸多因素,许多来北京务工的人,都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
许多“村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因离开土地而减少。究其原因,农村现行土地制度增产增收的功能虽然在减弱,但是却越来越具有了生存保障的功能。
虽然有一部分“村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逐渐脱颖而出,跨进了介于体力型与技能型之间的职业圈,但在相当时期内,大量农村初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多数人注定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
2003年6月22日公布的《救助管理办法》是农民取得国民待遇的一个新起点。如果能够得到完全的推行,将是50年来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它对农民的意义不下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来中国除了富人与穷人的区别,将不会有人为政策原因导致的身份差异。《救助管理办法》是一个进步,它保障了流动人口的人身权力,但仍然不够,流动人口的居住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冲击耳膜的不是京腔京韵,而是全国各地的方言土语。如果不小心走到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地方,会怀疑自己身处何方,是浙江还是河南?是新疆还是福建?这就是北京的“ 村落现象”。
北京最早的“村落”要算浙江村。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往南行,仅仅5公里左右,过了南三环线,眼前就呈现出一派拥挤忙乱的景象。
这里就是“浙江村”,它既非自然村落,也非行政编制,它是指进京经商的浙江人(大部分是温州乐清人)自发形成的聚居区,这里本地人口只有1.4万,外来人口却有10万之众。
据乐清市驻北京联络处机关党支部书记金岩涛介绍,1985年时,浙江人在北京做生意像做贼一样,摆地摊时东躲西藏。但从1988年以来,‘浙江村’开始形成拳头产品:皮茄克。1992年,‘浙江村’出现了第一个稍具规模的中间批发点。
目前在浙江村注册的各类企业有36000多家,平均日吞吐货物量达1600吨,年交易额300亿元人民币,占据了北京服装业交易额的54.5%。“浙江村”相当一部分的产品销往由乐清人经营的东北服装市场。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华北、东北中低档服装的加工和销售中心。另外,“浙江村制造”很会赶潮流,一般先是从香港、广东那边来,然后到上海北京,销路非常好。
谈起“浙江村”的成功,村民认为由于个人的资源相当有限,更多的是通过族亲、朋友和乡邻来互相帮助,为自己的流动、存在、就业、融资、情感沟通等活动提供一个网。
其实不但是浙江村,目前在北京已经形成的,或者正在形成的“村落”,大多数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京郊立水桥以北1华里的范围内,沿公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建材贸易公司。这里就是刚成气候的“ 福建村”。
由于这里主要是福建人经营的木材生意以及广东人经营的铝合金建材等,这里被称作“ 福建建材村”。“ 福建建材村”的兴起得益于1980年代以来北京北郊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立水桥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新建的花园、别墅、公寓为建材贸易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很多“村落”,比如“河南村”、“安徽村”等,它们远没有过上像“浙江村”那样幸福的生活,大多数还处于初级躁动阶段,充满活力,但又形不成固定的产业方向。这些村将来命运如何,很难预料。像许多事物那样,北京的村落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新疆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城区改造和扩建道路,‘新疆村’已经没有了!
安徽村民小胡介绍说:“我们现在6个人在远郊租赁了一间只有12平米的平房,每月130元,很划算。铺一块很宽的木板,大伙挤在一起,冬天挺暖和,夏天就不行了,没地方洗澡,臭味难闻死了。”
但他认为遭点罪不算什么,在家更没有出息,在老家种1年庄稼的收入,在城里1个月就挣到了。在家里呆着能怎样呢?
村民的苦恼,不仅仅是收入的低微和生活的艰苦,最主要的是来自心理的不平衡。由于城市管理等诸多因素,许多来北京务工的人,都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
许多“村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因离开土地而减少。究其原因,农村现行土地制度增产增收的功能虽然在减弱,但是却越来越具有了生存保障的功能。
虽然有一部分“村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逐渐脱颖而出,跨进了介于体力型与技能型之间的职业圈,但在相当时期内,大量农村初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多数人注定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
2003年6月22日公布的《救助管理办法》是农民取得国民待遇的一个新起点。如果能够得到完全的推行,将是50年来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它对农民的意义不下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来中国除了富人与穷人的区别,将不会有人为政策原因导致的身份差异。《救助管理办法》是一个进步,它保障了流动人口的人身权力,但仍然不够,流动人口的居住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