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造星运动: / 超级女声燃烧2005中国之夏
日期: 05年09月1期
  2005“超级女声”被网友们称为今年的“世界语”,在这个夏天,超级女声的力量甚至超过了80年代初期的春节联欢晚会,打开报纸就是超女,街头巷尾都说超女,短信热潮涌动超女,开心流泪都为超女……在娱乐形式相比以前已无比多元的当下,一文件电视节目掀起的浪潮正影响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渗透性已经不仅限于娱乐的本身。
  “超级女声”已经不只是一个娱乐节目,它侵入了生活,唤醒了参与,影响了社会,那么,它到底带来了什么?

  规则 短信是大众的选票

  这是一场民众直接参与的造星运动。2004年的“超级女声”,15岁的德阳女孩张含韵一夜成名。
  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就此上演。2005年,“超级女声2.0版”重装登场,湖南电视台开始扩张主办范围,除长沙外,超女的“战略分舵”被延伸至广州、成都、杭州和郑州。在童话主角张含韵酸酸甜甜笑容的号召下,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女生纷至沓来。
  报名人数出乎意料地不断攀升。在成都,总报名人数4万多人;而在杭州,一个小女生为报名,整整排了12小时的队。“太吓人了,人山人海!”成都的报纸叫嚷着。
  为了吸引观众的最大参与,湖南台开始开动脑筋,“直接让观众参与,最大地体现观众的民意。”这是策划者们的最初想法,很快,想法变成了口号,开始在屏幕上滚动播出:喜欢她,就留下她!再加上“超级女声,想唱就唱”,这是两句巧妙而得到拥护的口号。
  按照规则,从分区淘汰赛开始,观众可以用短信投票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女生,短信票数最高的选手可以直接晋级。换言之,要留下她,请拿起手机,给她投票!
  民众以空前的热情接受了这个节目赋予自己的前所未有的权力,在观众近乎狂热的投入下,广州的周笔畅留下了;成都的张靓颖和何洁也留下了;5个赛区各有5名佼佼者留下;而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李宇春不仅留下了,还创造了空前的20万张短信选票的惊人纪录。

  超女粉丝 为同一个目的而汇集起来

  王艺(化名)在7月份成都赛区50进20那一场比赛中第一次看到李宇春,一个满头金发的男孩子气的小女生登场后,瞬间俘获了王艺的心,从那一场开始,超级女声成为了王艺每个周五的生活重心,她变成了李宇春的忠实歌迷,或者叫做:粉丝。巧合的是,与此同时,北京的舒穆(网名)和武汉的郑晓(化名)也看到了这场比赛,她们同样注意到了李宇春,“她的演唱干脆利落,小动作很抓人,为舞台而生,非常特别。”郑晓说。
  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她。深圳的Jessie却为同处成都赛区的张靓颖的歌声心动,“那就是天籁之音”。而成都的何洁、广州的周笔畅也同样迅速吸引了无数的铁杆支持者;郑州的朱妍则轻而易举地几乎征服了所有的河南观众。
  在网上的百度贴吧、天涯等论坛,各个选手的粉丝们逐渐自发地聚拢起来,他们发帖抒发自己对各自钟爱的选手的评价,分析每场比赛的形势;他们同声相吸,渐渐地各成一体,粉丝团队雏形初显。用深圳的Jessie的话来说,这叫分散的粉丝们“慢慢地找到了组织”。
  长沙总决赛期间,“笔迷”、“玉米”、“凉粉”、“盒饭”,四个军团如同网上的四国大战,在超级女声的比赛之外,一场可能更为精彩的演出拉开了序幕。

  评委博弈 三方意志如何平衡

  在这出复杂的“江湖剧”中,评委往往是“武林名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点评场上人的武功高下。评委手持“尚方宝剑”,除了送选手上“断头台”,也可放选手一条生路。如果评委一致通过,选手就能顺利晋级;而如果被评委选中上PK台,则必须面临50%的“突然死亡”。
  短信和大众评审的权力相较而言更简单直接。群众的力量不可忽视,最服众的人才最有希望成为“盟主”,所以群众的投票在此举足轻重。短信票数最低,也就是最没人气的选手,一定要上PK台;而这把“铡刀”会落在谁脖子上,则由大众评审来决定。
  这就像一个法庭,评委是“法官”,短信投票和场外粉丝是辩护律师,而已被打下擂台的挑战者组成的大众评审,更像“评审团”,在关键时刻宣判生死。
  这就是游戏规则,评委可以送群众喜欢的人上PK台,群众也能送评委喜欢的人上PK台。评委手中掌握着让选手直接晋级,不需要通过短信投票的至上权力;观众也并未忘记,三甲产生后,最终“盟主”的确定,取决于“江湖声望”。
  所以即使在6进5比赛前,黑楠公开批评李宇春唱功最差,也没能妨碍比赛当天李宇春以82万多的选票高居榜首。
  黑楠自己也承认:“以前我觉得评委的点评能影响投票,但现在发现很多喜欢看超女的观众,不一定会投票;而固定投票的人,不会因为评委的点评而改变投票方向。”

  超级女声 似曾相识的狂热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报名参加超女的年龄最大达89岁,最小6岁,全国5大唱区参与人数超过10万。只要是女的,报名无门坎。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次普普通通的歌唱比赛演变成一场看上去似乎是亿万人次热情过头的狂欢?2005年8月26日,“超级女声”总决选终于来临,这2005年最后一场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动容让人疯狂的比赛会是这一切的终结吗?
  最后这场总决选,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到了今天,超级女声不再需要一个胜利者了,所有人都是胜利者,湖南卫视是,中国联通是,中国移动是,蒙牛是,汪涵是,李湘是,黑楠是,柯以敏是,所有的超级女声都是。
本以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早已不会再为某件事而激动,也常常自诩对一切产生了免疫力,但事实上,被厌倦的只是那些老套的手法。当有个  东西被换了一种面目出现时,那些隐匿的、不亚于他们上一代的狂热就轰然爆发,只是这次是被市场杠杆撬动。
  这种狂热让人感觉似曾相识。超级女声的支持者们,其年龄的跨度,其死心塌地的忠诚度,其短时间即可形成大规模支持者等等的特征,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并不陌生。
  在上海从事艺术工作的美国人唐南说,在他看来,超级女声本身是个特别娱乐的电视节目,在10年前美国就有类似的节目,但从观众的表现来看,却不像在看一个娱乐节目,而是像在产生某种信仰,且同时,似乎还在发泄某种平时不容易发泄出来的情绪。
  “就像走上街头进行自由示威一样,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素不相识的人集合成一个群体,形成一种强大力量从而试图改变什么。”唐南说。
  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孙时进认为,超级女声现象的产生有深层的社会心理基础。“首先对于那些没有公平的个体力量而言,通常都是‘说了白说’,这一次是‘说了不白说’。人们认为可以通过短信自由地表达自己。”
  个体的安全感和渺小性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是深入骨髓的。他们在精神上常常都很孤独,所以加入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本能地给大家安全的感觉,而在具有同一爱好和志向的群体中,他们还可以获得互相的确认。
  青年学者李朝晖说,一个个孤独的现代人,总算找到了认同,尽管这认同颇有点可笑。但是,这反过来也说明自从上帝死了和传统不再之后,只有公共空间才能为人们提供认同,超女这么热,恰恰表明我们的公共空间是多么的逼仄,才使得人们如此饥不择食。
26日的总决选在期待中来临了,几亿人突然结束了一种释放热情和冲动的生活方式,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首位对超级女声提出批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电视传播专家时统宇说,“这还是一个电视节目,节目结束了,就跟散场一样,观众就回到各自生活中去了。”
  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在看到同事的女儿借了别人三个手机为超级女声投票时,说道,“这是社会心理发展的一种必然,所以,即使没有超级女声,也会有另外一种形式出现。”
  “这事实上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性事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春说,“目前中国处在急剧的转型期,比较注重发展效率和激励机制,不太容易顾及公平和公正。像这样大规模的群体参加的活动,是容易失去理性,失去方向,甚至可能造成短时间的失控,所以有关部门要分析原因,不要盲目干预。”
  孙时进教授认为,“民主公平是保持稳定的最好方式。应该引导大众,这只能作为一种娱乐,而不是别的。”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8/1319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