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疫情让中国人重新审视许多已经“见怪不怪”的生活陋习。据报道,为了在“全社会兴起摈弃陋习、树立新风的热潮”,中国科学协会和北京市科学协会最近进行了一场“我最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评选活动,对那些有害健康、有悖科学、有损形象、有碍观瞻的生活陋习进行评选。在为期15天的活动中,近10万公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免费声讯电话等方式参与了评选。结果,“随地吐痰擤 涕”高票当选中国人十大生活陋习之首。
其它公众最厌恶的生活陋习依次是:随地便溺、乱抛垃圾倒污水、公厕卫生不维护、滥捕食野生动物、咳嗽喷嚏不掩饰、公共场所吐烟雾、手蘸唾液点钱物、喝酒劝酒不节制、饭前便後懒洗手。
罚款难以根治
中国对随地吐痰这类陋习的声讨并非始於现在。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行之前,官方也进行过大规模的“禁止随地吐痰”的宣传,并一度大幅提高了对随地吐痰者的罚金。今年非典疫情爆发後,革除随地吐痰等坏毛病又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为起到某种“震慑作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长沙等大城市不久前又把对随地吐痰者的罚款从5元人民币提高到200元人民币左右。但是,随地吐痰的行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仍然难以控制,更不要说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非典促使人们关注那些不文明的习惯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要改变“随地吐痰擤 涕”这类根深蒂固的生活陋习却“不是靠罚款和一般性的说教就能解决问题的”。
随地吐痰是“ 顽疾”
周孝正指出,在现实生活中,随地吐痰的中国人有两大类,一种是不分场所,奉行“有痰就吐”政策的普通百姓,这类人很多,他们往往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基本的卫生和文明习惯教育;另一类明明知道随地吐痰是恶习,但还是要吐,他们中不少人还受过高等教育。这说明,随地吐痰是中国国民性深处的一个“顽疾”。
“既然是‘ 顽疾 ’,就要注重治根。”周孝正说,“ 对随地吐痰进行罚款或许可以起到一时的作用,但肯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政府动辄使用罚款的手段本身也是一种陋习。”周孝正指出,禁止随地吐痰必须“ 从娃娃抓起”,中国各地的“小学生守则”中都有“不随地吐痰”的规定,“但多数学校重视的是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恐怕没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让这条守则成为孩子们的生活习惯。”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高丙中在受访时指出,不能说随地吐痰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陋习”,因为多数随地吐痰的人在自己家里并不这堋干。但为什堋有人到了公共场所就开始随地吐痰呢?“ 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公共场所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个路人。”高丙中认为,克服随地吐痰的陋习也 要建设一个让国民感觉到“亲切、自由并且是属於自己的社会环境,而中国离这一目标还相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