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统计,截至3月23日,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有1805万人、1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
全力抗旱力保民生
官方媒体指出,已经持续半年的西南特大干旱旱情继续蔓延,目前,已延伸至湖南湘西、广东等地区,受其影响,长江上游已出现罕见的枯水位。
针对日趋严峻的旱情,中国高层接连表态,要求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席胡锦涛日前在宁夏考察时特别强调,一些省区发生的严重旱灾,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当地驻军一定要解人民之所难,密切配合地方党委和政府,投身抗旱救灾。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他强调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各相关部门紧急行动,派出工作指导抗旱救灾,多省也积极行动,向灾区运动救灾物资。
目前,水利部等部门先后派出1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协助指导抗旱工作;财政部两次向西南受旱省(区、市)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共1.55亿元人民币,民政部紧急部署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水喝有饭吃。
中国红十字会发布消息说,截至23日12时,该会已接收来自社会各界针对中国西南旱灾灾区的捐款达104万元人民币。
针对西南地区的灾情,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慈善总会紧急调拨220吨矿泉水,分别支援云南和贵州两省抗旱救灾。浙江也输送了38万箱矿泉水往云南灾区,可保证该省有16个县市的缺水百姓喝上优质饮用水。
专家分析旱灾原因
2009年秋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气温高,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指出,西南地区干旱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降水持续偏少,二是气温偏高。气象部门统计显示,目前云南整个冬季以来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
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使水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南地区长期面临严峻的水资源挑战,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更使这一区域多年积聚的水利矛盾暴露。
地处旱区的贵州省遵义市水利局副局长李书江说,该市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已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
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普遍设施老化、功能衰退。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占水库总数的42.5%。据水利部统计,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
农业专家指出,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民间“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对水资源高效利用重视不够。
中国官方将这场旱灾更多地归罪于“天灾”,但民间则不乏“人祸”之议论,中国内地著名的环保人士汪永晨撰文指出,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她认为,这场大旱的原因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涵水能力很差;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中国西南地区最近几年灾害频仍,汶川大地震、冰冻雨雪灾害、大旱和大涝等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当地不少居民认为对这一地区的非科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原因之一。
全力抗旱力保民生
官方媒体指出,已经持续半年的西南特大干旱旱情继续蔓延,目前,已延伸至湖南湘西、广东等地区,受其影响,长江上游已出现罕见的枯水位。
针对日趋严峻的旱情,中国高层接连表态,要求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席胡锦涛日前在宁夏考察时特别强调,一些省区发生的严重旱灾,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当地驻军一定要解人民之所难,密切配合地方党委和政府,投身抗旱救灾。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他强调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各相关部门紧急行动,派出工作指导抗旱救灾,多省也积极行动,向灾区运动救灾物资。
目前,水利部等部门先后派出1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协助指导抗旱工作;财政部两次向西南受旱省(区、市)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共1.55亿元人民币,民政部紧急部署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水喝有饭吃。
中国红十字会发布消息说,截至23日12时,该会已接收来自社会各界针对中国西南旱灾灾区的捐款达104万元人民币。
针对西南地区的灾情,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慈善总会紧急调拨220吨矿泉水,分别支援云南和贵州两省抗旱救灾。浙江也输送了38万箱矿泉水往云南灾区,可保证该省有16个县市的缺水百姓喝上优质饮用水。
专家分析旱灾原因
2009年秋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气温高,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指出,西南地区干旱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降水持续偏少,二是气温偏高。气象部门统计显示,目前云南整个冬季以来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
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使水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南地区长期面临严峻的水资源挑战,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更使这一区域多年积聚的水利矛盾暴露。
地处旱区的贵州省遵义市水利局副局长李书江说,该市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已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
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普遍设施老化、功能衰退。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占水库总数的42.5%。据水利部统计,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
农业专家指出,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民间“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对水资源高效利用重视不够。
中国官方将这场旱灾更多地归罪于“天灾”,但民间则不乏“人祸”之议论,中国内地著名的环保人士汪永晨撰文指出,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她认为,这场大旱的原因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涵水能力很差;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中国西南地区最近几年灾害频仍,汶川大地震、冰冻雨雪灾害、大旱和大涝等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当地不少居民认为对这一地区的非科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