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中全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维护社会和谐的背景下,中国在2009年共法办2万6226名贪官庸官,比上年稍提高2%,其中包括省部级高官8人。而在另一方面,执法部门对轻微犯罪采取依法从宽处理、减少社会对抗的方针,全年批准逮捕的各类刑事嫌犯比上年减少1.2%,人数是94万1091人。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与最高人民检察长曹建明3月1日在“两会”(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年会)上宣读工作报告,对司法与执法工作做出一年的总结与展望。两份报告均在不同地方提出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反映出中国政府去年面对危机时小心翼翼的态度,以及法律配合政治、社会目标进行工作的中国特色。
王胜俊的报告显示,高院去年更努力地提高受理与审理案件的宗数。去年,高院受理案件1万3318件,审结1万1749件,同比分别上升26.2%和52.1%;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137万余件,审执结1054万余件,同比分别上升6.3%、7.2%和16.4%。
民事案件大约占了所有案件的半数,其中又以经济类为大多数,达到315万4000件。法院审结的劳动争议案与知识产业案件都有所增加,分别上升10.8%与29.7%。
集中打击黑社会
当局将打击的锋芒集中于黑社会成员。去年,各级法院审结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案527件,判处3231人,同比分别上升13.8%和16.6%。
报告也反映出中国经济诈骗犯罪涉及金额的巨大规模。去年,各级法院审结集资诈骗、信用卡诈骗、制售假币和假发票达到5万5000件,挽回经济损失152亿1000元,同比分别上升6.3%和37.8%。高院的报告也强调,他们“妥善处理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高度重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审批,根据“打击极少数,团结、教育、争取大多数”的原则,“指导相关法院严格依法办案,重事实、重证据,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司法与促进社会和谐加紧努力的特点,也反映在法院对信访案的处理上。高院的报告说,高院去年推行法官带案下访和巡回接访制度,加强上访老户息访工作,又全力排查集体上访与越级访,“特别是进京上访”案件;各级法院提高办案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信访,去年信访人次同比减少9.4%,共105万000万人次。
在分析这份报告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副主任刘仁文提出,“两高”报告提出要实现法律与社会效果统一,“服务大局”,这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观念并不一致。他说:“怎么样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又做到为大局服务,两者怎么样平衡,这是法学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高院的报告也坦率地进行了自我检讨。王俊秀说,高院对地方各级法院的监督指导不够及时有力,他说,一些法官的“司法理念不端正”,也有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司法作风不正,一些案件久拖不决,群众意见较大。此外,少数法官枉法裁判、徇私舞弊,“个别法院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问题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人民法官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舆论强烈指司法腐败
司法腐败一向是被舆论反映强烈的社会不公正问题之一。去年被移交司法的中国省部级高官中,就赫然包括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王胜俊直接举出黄松有的例子,提出要“抓住黄松有违法犯罪案件这一反面典型”,集中开展警示教育,深刻反思在法官队伍管理、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检察系统里不乏知法犯法的例子。曹建明的报告说,去年被查处违纪违法的检察人员247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25人。他坦承,“少数检察人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宗旨意识淡薄”,“极少数检察人员目无法纪,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以案谋私、滥用职权、知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他提出,检察系统要重视接受舆论监督,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生、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建立涉检舆情收集、研判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与最高人民检察长曹建明3月1日在“两会”(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年会)上宣读工作报告,对司法与执法工作做出一年的总结与展望。两份报告均在不同地方提出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反映出中国政府去年面对危机时小心翼翼的态度,以及法律配合政治、社会目标进行工作的中国特色。
王胜俊的报告显示,高院去年更努力地提高受理与审理案件的宗数。去年,高院受理案件1万3318件,审结1万1749件,同比分别上升26.2%和52.1%;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137万余件,审执结1054万余件,同比分别上升6.3%、7.2%和16.4%。
民事案件大约占了所有案件的半数,其中又以经济类为大多数,达到315万4000件。法院审结的劳动争议案与知识产业案件都有所增加,分别上升10.8%与29.7%。
集中打击黑社会
当局将打击的锋芒集中于黑社会成员。去年,各级法院审结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案527件,判处3231人,同比分别上升13.8%和16.6%。
报告也反映出中国经济诈骗犯罪涉及金额的巨大规模。去年,各级法院审结集资诈骗、信用卡诈骗、制售假币和假发票达到5万5000件,挽回经济损失152亿1000元,同比分别上升6.3%和37.8%。高院的报告也强调,他们“妥善处理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高度重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审批,根据“打击极少数,团结、教育、争取大多数”的原则,“指导相关法院严格依法办案,重事实、重证据,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司法与促进社会和谐加紧努力的特点,也反映在法院对信访案的处理上。高院的报告说,高院去年推行法官带案下访和巡回接访制度,加强上访老户息访工作,又全力排查集体上访与越级访,“特别是进京上访”案件;各级法院提高办案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信访,去年信访人次同比减少9.4%,共105万000万人次。
在分析这份报告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副主任刘仁文提出,“两高”报告提出要实现法律与社会效果统一,“服务大局”,这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观念并不一致。他说:“怎么样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又做到为大局服务,两者怎么样平衡,这是法学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高院的报告也坦率地进行了自我检讨。王俊秀说,高院对地方各级法院的监督指导不够及时有力,他说,一些法官的“司法理念不端正”,也有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司法作风不正,一些案件久拖不决,群众意见较大。此外,少数法官枉法裁判、徇私舞弊,“个别法院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问题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人民法官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舆论强烈指司法腐败
司法腐败一向是被舆论反映强烈的社会不公正问题之一。去年被移交司法的中国省部级高官中,就赫然包括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王胜俊直接举出黄松有的例子,提出要“抓住黄松有违法犯罪案件这一反面典型”,集中开展警示教育,深刻反思在法官队伍管理、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检察系统里不乏知法犯法的例子。曹建明的报告说,去年被查处违纪违法的检察人员247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25人。他坦承,“少数检察人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宗旨意识淡薄”,“极少数检察人员目无法纪,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以案谋私、滥用职权、知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他提出,检察系统要重视接受舆论监督,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生、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建立涉检舆情收集、研判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