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举步维艰。官方去年2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个省市先期开展改革试点,但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的人员多,利益触动大,改革遭遇重重阻力。
事业单位是指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如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等。事业单位的上级部门大多为行政部门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来源也多为财政拨款。
中国的养老制度主要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和农民等层次。公务员由于握有实权,养老金自然最高;事业单位也控制著某方面资源,养老金也明显优于企业,而多数企业的养老金还不到事业单位的一半,农民则基本没有养老金。
1990年代以前,中国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的养老金都主要由政府财政支出,企业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并无太大差异。为了摆脱越来越沉重的养老负担,官方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退休职工“双轨制”,即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维持原有的财政养老制度,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则施行企业和个人按比例缴纳养老费的改革。
由于企业欠缴职工养老金的现象十分严重,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却和工资一起不断水涨船高,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越拉越大,很多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还不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半甚至更少。率先进行的企业养老制度改革变成了“先改先倒霉”,原本也要跟进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养老制度改革也就迟迟没有了下文。
去年二月,国务院决定在五个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但直到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才正式下发相关改革方案,准备“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了望》周刊近日引述有关学者讲话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将社会成员分成了三六九等。这种不公与其说是社会差异造成的,还不如说是社会中存在的歧视性因素,导致制度设计出现严重的偏差。长期存在的养老制度不公已积累了相当的能量,如果在试点中不妥善解决,很容易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激化。
而官员的养老制度至今仍没有纳入改革也引起社会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