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媒体负责人1月5日批评国内一些报纸“ 靠打政治上的擦边球来取得公众效益,靠不断地去冲撞、碰撞国家的根本原则、重大原则,来打影响力”,“这种报纸走的不是一条正路”。
《求是》杂志总编辑、中宣部新闻局前局长李宝善在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的“ 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上发言时警告,如果媒体“不断地碰撞这个国家的根本原则,你在这个国家、社会上就无法施展开。你会受到各种制约,走得不顺畅”。
“ 正确的路是很好地把握导向,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担负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不断地发展壮大,做大做强。”
针对中国媒体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李宝善强调,除了少数专业报纸如计算机报和时尚类报纸,官方不会放弃对媒体报道内容的控制,“按照中央的精神,办报本身是不可能产业化的,不会让你产业化”。
他说:“现在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在搞我们、压我们,在给我们制造麻烦。所以在这个时候,加强管理,要求强调导向都是大背景,是为了用好20年战略机遇期,使中国很快地发展起来。”
他呼吁媒体“自觉维护中国发展的20年战略机遇期”,“我们相信当中国发展壮大,国力增强了,到世界都要向中国学习的时候,我们的新闻政策,我们的报业发展会更加宽松”。
《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属于部级单位。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官员在会上说,2005年将是中国报业市场化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攻坚期”。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则猛烈炮轰眼下中国媒体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地追求轰动丑闻和明星绯闻。
他指出,很多商业化报纸的背后老板恰恰是中共党报,他们是党报下面的子报。“ 今天的很多党报是不赚钱的,主要依靠子报补贴。从这个意义上看,党报上刊载的党和政府的主流声音和严肃话题需要其子报上刊载的第二层次的新闻如娱乐丑闻甚至性话题赚钱支撑和养活”。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兼总编辑张建星指李希光所批评的现象并不是媒体的主流,中国媒体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关专家学者应该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研究中国媒体的现状。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张雅宾认为,“ 如果媒体不能赢得市场,其它的都是一句空话”。
求是杂志警告媒体慎打政治擦边球
日期:
05年02月1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7/9773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