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中国或许是社会骚乱的高发年,大量不满就业状况的农民工与大学生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元素。官方新华社所办《了望》新闻周刊最新一期的报道警告,政府必须谨慎处理“群体性事件”,避免强力弹压导致官民对立加剧。
《了望》邀请三名长期采访“群体性事件”的新华社资深记者,预测并分析今年的形势。他们批评一些政府官员思想麻痹,缺乏解决问题的责任心,都是造成事件恶化的原因。
新华社重庆分社新闻部主任黄豁对《了望》说:“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而且2009年中国社会还可能面临更多的矛盾冲突,更加考验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黄豁指出,今年有两段敏感时期,一是春节过后农民工大量外出找工作,另一个是7月份大学生毕业前后。
他分析,第二代农民工不愿意留在农村,即使找不到工作也愿意呆在城市。重庆在一些劳务输出大县的调查发现,这类农民工接近80%。如果他们在城市长期失业,势必产生社会治安问题。
此外,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再碰到经济增长放缓,僧多粥少的情况会更严重。中国社科院在2008年底发布《社会蓝皮书》,估计失业的大学生将高达150万人。
对群体性事件有深入研究的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日前在《南方日报》撰文指出,2008年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规模及危害都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9年或许是群体性事件多发之年。
去年6月28日的瓮安事件、7月19日的孟连事件、11月17日的陇南事件,都是震惊中外的严重社会骚乱事件。
面对严峻挑战,新华社资深记者都提出批评和建议。黄豁认为政府必须厘清认识误区,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变成“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否则就会导致群体性事件“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锺玉明补充说,地方政府在处理事件时不能饮鸩止渴,只求快速摆平,花钱买平安,结果公众心理反而越来越急躁,担心一旦聚集人群散去,一旦媒体关注点转移,政府就会撒手不管。
当局对此也早有体会。中共总书记胡锦涛1月4日会见武警部队党委一届六次全体会议人员时强调,武警部队在今年必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官方近几年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数据讳莫如深,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说,从1993年到2003年间,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