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星期一,重庆是个阴天,空气中有雾。一大早,当人们开始上班的时候,突然发现路上缺少了什么。原来,这一天万名重庆出租车司机开始为期两天的罢工,整个重庆城看不到一辆出租车。
这个中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出租车司机罢工,让山城人民第一次体会到没有出租车的日子。对于乘坐公交的人来说,路上没有了近万辆出租车,交通出奇顺畅,空气也清新很多。但是对于有急事的人来说,这两天的确让他们感到不便。
2007年3月“钉子户”事件发生后,重庆市政府开始是回避,短期内没有明确反应,结果“钉子户”吴萍成了事件的“新闻发言人”,向上百家中外媒体诉说她的私有财产受到侵害,通过众多中外媒体的宣传,她掌握了事件初期的话语权。而重庆政府在整个事件初期明显处于守势。
反观这次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发生后,重庆市政府当天就发布新闻,虽各家媒体都奉命使用通稿,却显示出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上,吸取了去年处理钉子户的教训,抢夺危机处理话语权,不让谣言蔓延。事隔一年,重庆市政府对两起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和结果如此不同,显示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上的进步。
再看出租车司机,虽然罢工的司机近两万人,但是两天罢工当中,除了个别出租车因为载客被人打破玻璃,整个罢工是在和平气氛中进行的。即使是在罢工的第二天,近百名出租车司机市中心把出租车排成长龙,举行无声示威时,也没有出现任何冲突场面。
重庆市政府在罢工次日就举办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介绍罢工后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政府要求出租车公司降低“板板钱”(管理费),由原来每天平均400元,降低到350元或330元,实际上满足了德士司机最根本的要求。通过向出租车公司做工作,最后所有出租车公司都“积极支持”市政府的决定,同意降低“板板钱”。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两天之内迅速化解。
对于到重庆任职不到一年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来说,处理这次罢工是对他处理危机能力的一个考验。罢工开始后,许多媒体都在观察,身为中共政治局委员的薄熙来如何化解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薄熙来选择直接面对矛盾。罢工结束隔天,他就直接与出租车司机面对面交流,当面听取他们的意见,现场就有关问题做出相应的决定。座谈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现场直播,让原本满腹怨气的出租车司机,顿时觉得心中的气消了,同时也让市民对他们的书记刮目相看。
原本让政府难堪的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通过一次向全社会公开的座谈会得到了化解,同时还赢得了出租车司机和广大市民的赞扬,这显示了薄熙来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超手腕。
在座谈会上,面对众多的出租车司机代表、市民的发言,薄熙来认真倾听,不时做笔记。当官员表功时,他立即打断,请他把机会让给出租车司机。他一边肯定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一边也指出网上对他们表现不佳的评论;对于出租车司机的合理要求,他表示支持,但是涉及到广大市民的涨价问题,他通过算账的方法让对方知道,重庆出租车的价格其实不低,对涨价予以婉拒。
整个座谈会,他都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地与司机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确是关心他们,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也表示理解。
通过重庆市政府处理重庆出租车司机罢工危机,凸显了当今中国政府面对危机、处理危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