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专家潘家铮
中国国务院三峡办公室主任汪啸风则对中外媒体强调,外界担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9月,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在一个研讨会上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三峡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高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湖北和重庆政府的负责人也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今年丰都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
中国境外媒体以及国内一些环保人士也一直对三峡工程可能给周边环境以及长江水质带来的损害表示担忧,甚至有人将三峡工程形容成一颗“定时炸弹”。美国《华尔街日报》今年8月发表文章,指“三峡大坝项目正面临著山体滑坡和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问题”。
潘家铮说,最近一些外国媒体在报道三峡工程时使用“扬子江上的妖魔“这样的标题,指“三峡工程成为全球变暖的定时炸弹,几百公里长的水库中,水看起来像酱油一样”,而三峡工程耗尽了他“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现在这个工程被人们形容为妖魔、炸弹、一库酱油,心里很不好受。”
汪啸风强调,中国事前就预见到三峡工程可能带来的问题,而不像某些舆论所说的官方对三峡工程的问题“始料未及”,“也不是某些舆论说的‘中国政府官员首次承认这个问题’”。1991年官方作出的三峡环境评价书,就提出来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就承认存在弊端。
汪啸风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首先它提供的是清洁的能源,按照与火电的可比分析,如果建设同样装机容量的火电机组的话,每年要多消耗5000万吨煤炭,要向大气排放1亿吨的二氧化碳,而且这项工程调峰的作用,防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还可以带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至于工程可能带来的地质灾害,汪啸风强调,三峡地区在建坝之前就是一个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官方投入巨资进行库区的地质灾害治理,目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虽然有效控制不等于今后绝对不会发生任何的滑坡,但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损失。
同时,经过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几年的观测,还没有发现明显诱发地震的现象。现在三峡地区反映出来的地震强度,无碍大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