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广东新确诊一名非典病例 / 中国成功解析病毒进化规律
日期: 04年02月1期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于1月31日对媒体公布,广东省一名患者被确诊为非典病例。今年内地累计报告4例非典确诊病例。
  患者,刘某,男,40岁,广州市某医院医生。2004年1月7日晚,患者开始出现发热,体温为37.4℃,伴有咽痛、鼻塞、乏力等症状。16日凌晨体温升高到39℃,到广州医学院附一院急诊就诊,并于当日收住该院呼吸科,入院诊断为“右下肺炎”。经抗菌素治疗,18日晚体温降至正常,病情稳定。据调查,患者否认与动物和非典病人有接触史。2003年上半年未患过非典,也未接触过非典病人。
  24日广州市专家组会诊认为可以诊断为疑似非典病例。25日广东省专家组会诊认为可以确诊为非典病例。卫生部已向WHO驻华代表通报了该病例的有关情况。
  该患者已于日前治愈出院。9名密切接触者和39名一般接触者经过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未出现发热等异常情况。
  另据报道,全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和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30日在广州宣布,中国科学家经过8个月的联合攻关,在防治非典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1月29日美国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全文公布了中国课题组研究非典的分子流行病学,解析非典冠状病毒分子进化规律的最新成果。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国屏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他说,通过研究,在流行病学和分子进化概念上定义了2002/2003年间非典流行的早、中、晚3期,也定义了每一阶段的基因组分子标记。认识到最早的病毒基因组类似于动物来源的非典样冠状病毒。非典冠状病毒基因组的中性突变速度稳定,为艾滋病毒基因组的突变速度的三分之一。非典冠状病毒基因组各主要片段在疾病流行过程中,对于环境的选择压力有不同的反应。
  赵国屏说,此项研究发现,来自于环境的非典冠状病毒感染人类初期,致病能力和传播力似乎较弱,疾病相对易于控制和治疗;但由于受到强大的选择压力,病毒变异快。其次,经过一段时间在人体上的适应,流行病进入中期,病毒的变异趋缓,但传播能力却比较强。最后,流行晚期的病毒基因组似乎十分稳定。
  根据研究,中国科学家还专门指出,如果注意对可能来自动物的新发非典冠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及时加以隔离、控制,今后就不会产生暴发流行。这一研究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今后深入研究非典冠状病毒等具有动物来源的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等)的传播和变异规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非典研究中所获得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为防治非典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总顾问钟南山认为,这是在大协作下产生的大成果,研究把流行病学与临床、实验室科学结合起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此研究进一步了解到病毒的源头可能是果子狸,而且通过对早、中、晚期的研究,了解到分子流行病学的变异与临床症状及传染性的关系。他说,入冬后出现的早期3例非典病例传染性不强,并不意味着以后下一阶段没有传染性,所以还需要提高警惕。
  此次较为庞大的科研攻关任务,是在全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的领导和支持下,聚集了来自广东、上海、北京、武汉、香港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等15个研究机构的60多名科技人员,精诚合作,团结奋斗才完成的。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7/416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