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亿国有资金进入上海房地产业
70多亿元的国有资金从委托贷款渠道进入了上海的房地产业。这个调查结果是伴随著上海市国资委高层的变动传出来的。
据说,社保案发后,上海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资经营公司”)有多位干部来到驻在马勒别墅的中纪委调查组,反映公司的有关问题。
而在社保案发后,上海市国资委也主动对上海国资经营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对房地产领域的委托贷款有70多亿元,超过公司对重大市政工程、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这70多亿元当中,有80%以上贷给了民营房地产企业,委托贷款年利率则从6%-15%。基于这一情况,10月中旬,上海市国资委向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发出专项整改通知。
房地产业是近年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之一。随著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和银根收缩,房地产商的资金链日益紧张,大多数商家的融资都转向了银行委托贷款的形式。
某银行的一位支行行长曾解释说,目前有关法规禁止企业间直接借贷,但企业间或企业与个人间通过银行进行一对一的“委托贷款”则是合法行为,所以,近来流入房地产企业的“国资”大都是通过银行办理委托贷款。但委托贷款的资金来源必须是公司自有资金,而不能是银行借贷资金。
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很快成为委托放贷的大户,贷款规模逐年增大。据内部人士估计,2003年委托贷款资金不到10亿元,2004年30多亿元,2005年则更多。
“大家都知道上海国资经营公司有钱,这方面的业务做得挺大,据说去年的规模就有30多亿,关键是要有关系才能够拿到。”一位房地产业界人士2005年下半年时曾透露。当时,他正四处打听有谁认识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希望找到人帮忙引见。
据了解,曾经获得过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委托贷款的房地产企业与项目包括:上海恒和置业有限公司项目、阳光投资公司项目、大上海国际花园项目、均瑶集团项目、新梅短期融资项目、德诺投资发展公司项目、成城项目、华易豪项目、盛大金磐项目等。
上海2000馀万医保基金被“腾挪”
上海退休老会计的一个疑问,揭开了2000馀万医保基金被“腾挪”的秘密:自上海2000年底实施医保政策后,所有退休职工的个人医保账户里,都被少计入了退休当月的医保基金。此事涉及约50万人,资金超过2000万元。
张铁彪原是上海一家化工企业的副总会计师,2004年9月退休。40年的会计生涯,让他对数字异常敏感。2005年5月,在一次求医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医保卡的“个人账户”里少了钱。
张铁彪与医保局几番接触后渐渐明白,是医保中心违反规定,“截留”了50万退休职工缴纳的一个月医保基金。
次日,上海市医保局对张铁彪作出书面答覆。答覆认为张铁彪的意见是正确的,目前正在进行“完善医保办法”的“专项研究”。
但张铁彪仍坚持己见,指出医保局的会计流程存在问题,建议审计部门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