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捐赠总量去年创下纪录,达1070亿元,其中一半来自国内个人捐赠。志愿者人数也同时大幅增加,显示中国社会动员主体开始摆脱单一的“国家”特徵,逐步趋向“个人”与“民间”。
中国政府3月11日发布年度慈善捐助报告,为中国第一次以官方报告的形式发布慈善捐赠年度情况。类似的报告去年曾以半官方形式“试水”出台,但官员私下透露,今年报告涉及救灾捐赠金额“史无前例”,面对社会公示要求的压力也“史无前例”,故今年正式采用民政部官方发言人机制进行公示。
清华大学政治学讲师何建宇认为,这种“国家”趋向“个人”、“自下而上”的新社会动员体系,形成了强大的民间舆情压力。政府在压力驱动下,开始进一步透明化和公开信息,特别是救灾善款的流向和使用。
报告显示,中国国内个人捐款约458亿元,占社会捐赠总量的54%,首次超过企业机构捐赠的388亿元。其中,约408亿元流向四川汶川地震救灾和重建。
何建宇分析,这些数据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动:民间可支配资源增多,支配方式多样化,社会阶层更复杂,社会动员主体多元化,个人和民间组织力量日益活跃。
对于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中国民众来说,遇到自然灾害,提到捐款,必然就是“单位捐款”。如1998年的长江水灾,中国国内大量的捐赠是依托各级“单位”“自上而下”的发动完成。随著个体、私营经济日益活跃,带有强烈“国家”色彩的强制捐赠手段如今逐渐退出社会活动舞台。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中国民众是自愿、自发地进行捐赠,据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的社情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均表示向灾区捐过款物。与此同时,很多草根NGO(非政府组织)或境外NGO也成为他们新的捐款支配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