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学者担忧:传统流失年味不正
日期: 08年02月2期

  农历春节到,中国各处多个庙会热闹登场,节庆活动一个接一个,浓浓的春节气息四处弥漫。不过,锣鼓喧天的表象却驱不走文化学者心中的隐忧。他们担心,中国人过年没有真正年意、没有真正的年味,是一种很深的文化失落。

  在古都北京,厂甸庙会、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大观园庙会等拉开帷幕,为游客献上文化大餐。但最抢眼的,还是天坛公园上演的皇帝祭天的仪式,它还原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祭天原貌。《新京报》报道,这个隆重场面在时隔三年后重现,吸引了万馀名游客争相目睹。

  不只是北京,绍兴古镇老街的年味也甚浓。据报道,在绍兴的古镇老街上春意盎然,人群簇拥。扯白糖、灌腊肠、舂年糕、办祝福、看社戏、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老绍兴民俗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体验这浓浓的年味。

  阵势庞大的皇帝祭天和祝福等民俗和风俗活动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随著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重视经济建设、忽略文化传统,过年的年味也一年比一年稀薄。《了望》新闻周刊在最近两期的报道中,都反映出学者的隐忧。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教授认为,由于近百年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传统礼仪几乎绝迹,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传统节日内在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了,这使得很多人认为过节就是吃吃饭、逛逛街。

  刘梦溪说:在中国传统社会,每一个新王朝的开始都要制礼作乐。我们过去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应该有条件把制礼作乐提到日程上来,因为礼仪可以重建人的尊严和人伦的庄严,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对传统的记忆。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也指出,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成为法定假日,重新还给中国的传统一个载体,这反映出中国政府的文化眼光。但他认为,政府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帮助民众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则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有很多内涵在里头,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实际上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体现。这个体系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系,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

  一般民众或许不在乎年味有多浓,但重建新时代的文化礼仪,让中国人真正过个中国的节,却是文化专家与学者心中的期盼。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6/6491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