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12月13日在中国河北省香河闭幕,美中在进出口产品安全、能源与环保以及金融服务业方面达成一些协议。有分析说,美方所关注的人民币币值、关税等主要经济议题没有跟中方达成共识,美方将继续对中方施压。另一方面,也有经济分析师认为,中国将允许外资公司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与金融债券,是这次对话的最大进展。会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对美压力措辞强硬,炮火十足,指责美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
吴仪:美国不应一味抱怨中国
第三次美中经济战略对话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坦率地告诉美国官员,华盛顿应该在美国经济结构内部来寻找失衡原因,而不应一味抱怨中国。她警告说,美国国会提出制裁中国的立法将严重损害美中贸易和双边关系。
吴仪说:“对华贸易制裁只会导致弊大于利的结果,使用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要求某一个国家为美国经济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来承担责任,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
仅在今年一年,美国国会就提出几十项有关中国的议案,其中绝大部分都包括对中国的“不公平竞争方式”的贸易制裁措施。面对国会和民间保护主义的压力,美国代表团有备而来,准备对中国的经贸方式提出一连串的抱怨,人民币汇率无疑是美国关切的首要问题。但是美国的抱怨显然遇到中国方面的强烈抵制。吴仪强烈警告说:“我可以非常坦率地告诉你们,如果美国国会的这些议案获得通过,将严重破坏美国对华贸易。”
陈德铭:希望人民币更快升值是不负责任的话
出席美中经贸会谈的中国新任商务部副部长陈德铭在对话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人希望人民币升值越快越好,这是不负责任的言论”。
陈德铭说,今年人民币升值已经达到了6%,这已经够快了。他补充说,如果把减少中美贸易顺差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币身上,“在经济理论上是不科学的”。接著,陈德铭话题一转,大谈美元贬值对于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北京在这次美中战略对话中采取的不同于前两次的强硬立场引起观察人士的广泛关注。美利坚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斯蒂芬.科恩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他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是中国一时的策略还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他可以肯定,北京在向美国传递一种信号,它对美国的压力感到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