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人为树立政绩,任内都投入许多重大公共建设,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大坝,以及奥运场馆建设等,其中又以三峡大坝引发最多的争议。最近由中国科学院主导的一份官方调查报告中,罕见地对三峡建设提出尖锐的质疑,透露出三峡大坝已成烫手山芋,也暗示当前领导人不愿为这项工程背书。
去年5月20日,号称世纪工程的三峡大坝全部完工,原先预期盛大的庆祝典礼,当天却只有工程人员举行简短的完工仪式,现场几乎见不到任何中央高层前来祝贺,突显出第四代胡温政权对前总理李鹏主导的这项工程充满不信任感。
三峡大坝去年完工蓄水后,原是汛期的八月,上游的重庆却出现百年大旱,中游的武汉长江水位也降至史上第二低,各界议论纷纷,许多人更将矛头指向三峡大坝,认为是蓄水引发“木桶效应”所致。
当初建设三峡大坝的理由之一,是为了调节长江水量,但中科院的报告直接否定大坝的这项功能。报告指出,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十分严重,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明显不足,工程建成后又引起河道冲淤变动、蓄泄关系及河势发生新的变化,长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报告指出,三峡大坝蓄水后,也出现一个严重的污染问题□□“水华”现象。同时各界一直未消除三峡建设引发地震的忧虑。报告中也不留情地批评三峡建设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包括国宝白鳍豚、长江鲥已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大陆濒危动物红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