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三度过热,只有这一次,其轨迹是一条向下的优美曲线。因此,驾驶这辆全球最快的经济“ 战车”,是一种民族智慧。
这就有了我们表述中国经济的三个视角:
一是温和的制度改良。对国家部委的“ 审计风暴”,其制度性意义远高于查出了多少钱,因为审计长李金华毕竟是要老的;本报全力报道推动的“ 郎顾公案”,真正目的在于探索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股市跌破1300点和“王小石案”,对证监会来说,是发审制度“ 阳光化”的推动力。
二是中国需要在新兴战略产业上抢夺制高点。3G手机是中国领跑全球信息业的千古良机;要控制全球IT业大脑,须先控制半导体,这对于我们在海峡两岸和全亚洲的竞争力都是关键;还有汽车,一个工业大国的梦想总是从这里开始,对中国来说,它在2004年才真正开始。
三是“经济外交”时代的到来。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成局时,亚洲在全球升高,中国在亚洲升高。这种新亚洲主义的思想同样能解释中国是石油战略的全球走向,在西方政治语境中,寻找石油与海权强盛是同一词。当然还有“热钱”,其背后的故事是在经济大国较量中,中国人如何打出最优美的“金融太极拳”。
2004年岁末的中国经济,在向“软着陆”方向渐行渐近。当一个又一个的统计数字标注在中国经济的坐标上时,一条向下的优美曲线在不断延伸。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有过三次宏观调控,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一次,以“ 治理整顿”收局;90年代的那一次,最后又走入通货紧缩;2004年的第三次宏观经济调控则有惊无险地走出困局。
2004年的中国,实际上在打一场反经济过热的“遭遇战”。
一批经济学家在2003年7月时就警告说:当心经济过热的苗头出现。不过,刚驱散“非典”后,中国还沉浸在全球对华投资复苏的喜悦中,全球对于“ 中国制造”的信心让人们忽视了,房地产、汽车、钢铁、建材业正一路热火朝天。
2004年,形势就严峻了,全球对于中国经济的看好以一个数字来描述: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猛增53%,超过经济全面过热的1992年。
还有,中国的钢铁业投资增幅达到惊人的202%。
经济学家们看得很清楚:这种高速增长有“ 中国制造”的强大需求带来的能源紧缺,也有房地产过热带来的原材料紧缺。那一段日子里,国家统计局通货膨胀的数字一直在噌噌地变,不断逼近5%的“警戒线”。
最难受的一个数字出现了:负利率时代到来!
在2003年下半年时,国内对经济是否过热仍无统一认识。虽然中央政府在2003年7月要求地方认清部分产业的过热,但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的表态仍相当谨慎。
进入2004年,“过热”二字用得越来越多。当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开始“吹风”,胡锦涛主席到上海等地调研时,业界认识到了,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让人迷惑的是,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经历的两次大的经济过热,其表现往往是全面过热和通货膨胀,这一次,却是部分过热、部分偏冷,通货膨胀的脉游移不定。
对于中国高层领导来说,这一次“下刀”宏观调控,需要“ 太极术”,不能下药过猛,但还要柔中带刚。因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现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过热行业与非过热行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沿海与内地的复杂的利益格局确实需要小心打理。
在2003年下半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悄然展开,这在事后被概括为“见势快、动手早、防患于未然”。为中国经济“踩?x车”的人是央行行长周小川。
2003年6月,央行下发旨在为房地产业降温的121号文件,上调了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第一道“紧箍咒”。
2004年,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已经打出:中央政府动用一套金融工具、财政工具、政策工具,冷热兼治,“ 中医式”手法调理中国经济,放弃“一刀切”式的狠手策略。
在中央高层,科学发展观仍然是必须坚持的思想底线。中央强调: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行“ 点?x车”而不是急?x车,在“治热”时也要“治冷”。
3月,国家发改委、银监会、国家环保总局、证监会和国土资源部连手严控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后,更严厉的调控措施接踵而来。随后,央行再度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国务院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随后,土地市场开始集中整顿,国家发改委推出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目录。
“ 太极拳”式的宏观调控手法频出,经济学家们紧绷的神经开始渐渐放松。各项经济指标逐月回落,形成一道向下的曲线。
7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跨过通货膨胀的警戒“红线”。8月份,跨过“ 红线”。9月份,跨过“红线”。10月份,四度跨过“ 红线”。11月份,这个指数终于退回安全区。中国经济过热的各种指标终于开始进入安全区。
在曲线最后的回落区,央行的货币政策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成为两个最好的看点。
六七月间,经济学家就建言,央行加息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周小川还在小心观看,加息是最后一道“ 紧箍咒”,一定要在最合适的时机出手,央行终于在10月底看到了一系列良性数据后决定:加息。央行领导明确表示,这种调整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继货币政策之后,财政政策也加入了宏观调控的“组合拳”。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起,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做法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货币与财政政策“双稳健”开始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
随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人民日报》撰文,回答中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什么样子。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经济领域给予特别的财政扶持。“ 太极术”在财政政策中再度得到体现。
不仅如此,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政治局专门会议上定出的调子是:要把改革重点放在宏观调控中的制度性原因上。这一表态可以视为,明年,中国将在现行的经济制度上有更多的调整。北京的观察家们认为,2005年将成为中国的改革年,其历史依据就是,1993年,中国控制宏观经济过热,1994年就成为力度最大的改革年。这一次,历史的时机非常相似,况且中央高层已经作出了明确的暗示。
在“ 全球经济看东方”的2004年岁末,中国的宏观调控棋局开始收官。不过,宏观调控没有结束,它仍是2005年的首要任务。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针对宏观调控有几个关键词组:有保有压、市场配置资源、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可以预期,2005年中,宏观经济的走势会继续画出一道优美的轨迹。
这就有了我们表述中国经济的三个视角:
一是温和的制度改良。对国家部委的“ 审计风暴”,其制度性意义远高于查出了多少钱,因为审计长李金华毕竟是要老的;本报全力报道推动的“ 郎顾公案”,真正目的在于探索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股市跌破1300点和“王小石案”,对证监会来说,是发审制度“ 阳光化”的推动力。
二是中国需要在新兴战略产业上抢夺制高点。3G手机是中国领跑全球信息业的千古良机;要控制全球IT业大脑,须先控制半导体,这对于我们在海峡两岸和全亚洲的竞争力都是关键;还有汽车,一个工业大国的梦想总是从这里开始,对中国来说,它在2004年才真正开始。
三是“经济外交”时代的到来。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成局时,亚洲在全球升高,中国在亚洲升高。这种新亚洲主义的思想同样能解释中国是石油战略的全球走向,在西方政治语境中,寻找石油与海权强盛是同一词。当然还有“热钱”,其背后的故事是在经济大国较量中,中国人如何打出最优美的“金融太极拳”。
2004年岁末的中国经济,在向“软着陆”方向渐行渐近。当一个又一个的统计数字标注在中国经济的坐标上时,一条向下的优美曲线在不断延伸。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有过三次宏观调控,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一次,以“ 治理整顿”收局;90年代的那一次,最后又走入通货紧缩;2004年的第三次宏观经济调控则有惊无险地走出困局。
2004年的中国,实际上在打一场反经济过热的“遭遇战”。
一批经济学家在2003年7月时就警告说:当心经济过热的苗头出现。不过,刚驱散“非典”后,中国还沉浸在全球对华投资复苏的喜悦中,全球对于“ 中国制造”的信心让人们忽视了,房地产、汽车、钢铁、建材业正一路热火朝天。
2004年,形势就严峻了,全球对于中国经济的看好以一个数字来描述: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猛增53%,超过经济全面过热的1992年。
还有,中国的钢铁业投资增幅达到惊人的202%。
经济学家们看得很清楚:这种高速增长有“ 中国制造”的强大需求带来的能源紧缺,也有房地产过热带来的原材料紧缺。那一段日子里,国家统计局通货膨胀的数字一直在噌噌地变,不断逼近5%的“警戒线”。
最难受的一个数字出现了:负利率时代到来!
在2003年下半年时,国内对经济是否过热仍无统一认识。虽然中央政府在2003年7月要求地方认清部分产业的过热,但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的表态仍相当谨慎。
进入2004年,“过热”二字用得越来越多。当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开始“吹风”,胡锦涛主席到上海等地调研时,业界认识到了,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让人迷惑的是,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经历的两次大的经济过热,其表现往往是全面过热和通货膨胀,这一次,却是部分过热、部分偏冷,通货膨胀的脉游移不定。
对于中国高层领导来说,这一次“下刀”宏观调控,需要“ 太极术”,不能下药过猛,但还要柔中带刚。因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现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过热行业与非过热行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沿海与内地的复杂的利益格局确实需要小心打理。
在2003年下半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悄然展开,这在事后被概括为“见势快、动手早、防患于未然”。为中国经济“踩?x车”的人是央行行长周小川。
2003年6月,央行下发旨在为房地产业降温的121号文件,上调了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第一道“紧箍咒”。
2004年,宏观调控的“组合拳”已经打出:中央政府动用一套金融工具、财政工具、政策工具,冷热兼治,“ 中医式”手法调理中国经济,放弃“一刀切”式的狠手策略。
在中央高层,科学发展观仍然是必须坚持的思想底线。中央强调: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行“ 点?x车”而不是急?x车,在“治热”时也要“治冷”。
3月,国家发改委、银监会、国家环保总局、证监会和国土资源部连手严控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后,更严厉的调控措施接踵而来。随后,央行再度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国务院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随后,土地市场开始集中整顿,国家发改委推出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目录。
“ 太极拳”式的宏观调控手法频出,经济学家们紧绷的神经开始渐渐放松。各项经济指标逐月回落,形成一道向下的曲线。
7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跨过通货膨胀的警戒“红线”。8月份,跨过“ 红线”。9月份,跨过“红线”。10月份,四度跨过“ 红线”。11月份,这个指数终于退回安全区。中国经济过热的各种指标终于开始进入安全区。
在曲线最后的回落区,央行的货币政策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成为两个最好的看点。
六七月间,经济学家就建言,央行加息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周小川还在小心观看,加息是最后一道“ 紧箍咒”,一定要在最合适的时机出手,央行终于在10月底看到了一系列良性数据后决定:加息。央行领导明确表示,这种调整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继货币政策之后,财政政策也加入了宏观调控的“组合拳”。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起,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做法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货币与财政政策“双稳健”开始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
随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人民日报》撰文,回答中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什么样子。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经济领域给予特别的财政扶持。“ 太极术”在财政政策中再度得到体现。
不仅如此,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政治局专门会议上定出的调子是:要把改革重点放在宏观调控中的制度性原因上。这一表态可以视为,明年,中国将在现行的经济制度上有更多的调整。北京的观察家们认为,2005年将成为中国的改革年,其历史依据就是,1993年,中国控制宏观经济过热,1994年就成为力度最大的改革年。这一次,历史的时机非常相似,况且中央高层已经作出了明确的暗示。
在“ 全球经济看东方”的2004年岁末,中国的宏观调控棋局开始收官。不过,宏观调控没有结束,它仍是2005年的首要任务。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针对宏观调控有几个关键词组:有保有压、市场配置资源、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可以预期,2005年中,宏观经济的走势会继续画出一道优美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