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和改革是中国入世的两大主题。
从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算起,中国入世将进入第四年。当年中国的承诺遵循着逐步开放原则,多数行业的放开在三年或五年内兑现。今年12月11日,正是“三年过渡期”的一个转折。
根据入世条款,中国在三年内全面或部分开放的行业,包括银行、保险、电信、分销零售、证券、铁路公路运输、旅游、建筑、音像业和教育业。这些既定开放的行业是否忠实履行了相关的承诺,实际开放的程度如何,冲击到底有多大,入世对于这些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变化,行业改革的进展又如何呢?
通过对行业的开放度及现状进行分类调查,我们对其中最富于争议的热点行业给予特殊关注。现状显示,中国基本上履行了入世承诺,相关法律条文的修改完善工作均按时间表配套进行。然而,除了零售、音像等少数领域,大多数行业的开放在时间表上都是“从前不从后”,站住了三年最后期限,鲜有提前开门者。
由于开放进度不一,改革进展有异,既定开放的行业三年来走出了不同的轨迹。
证券行业对外承诺的开放程度有限,入世后压力不大,行业改革基本没有启动,业内争论的焦点在于“未来是否开放”。
石油、保险和银行在三年过渡期之后,将承受较大压力。目前,三个行业的改革均在进行中。保险已对内资放开,石油业形成三寡头局面,银行业重组改制终于起步。但总体而言,行业变革较慢,“过而不渡”明显,改革有待在未来两年中提速。
汽车和农业是关税降低后受冲击最大的两个行业,但由于关税逐年减让,未来影响不大。特别是汽车行业,对内对外的实际开放程度很高,资本进入在过去三年中相当活跃。中汽协在回顾2002年行业形势时曾写道:“ 加入WTO的第一年……产销形势大大出乎行业内外的预料,产销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以创十年来最高纪录的幅度增加”。但有两个尖锐问题──自主开发能力依然缺失,外资开始向服务贸易领域渗透。
入世后第一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开始“井喷”行情,全年销售汽车325万辆,同比增长37%;第二年,销售汽车439万辆,同比增长34%;同期,轿车销量增长分别达到56%与75%!200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几乎所有跨国巨头均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
“ 井喷”行情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来自入世对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承诺。对汽车业来说,后者主要指进口配额和配额许可证。
在种种预期下,国产车率先发动价格和新产品战略,希望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到底线前最大程度占领市场。据统计,2002、2003两年间,轿车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了20%-30%,仅去年一年,新款轿车推出便超过30种。私人购车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
但是,市场化的主动应对背后,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合资企业。入世之日,对合资汽车“投产即需达到40%国产化率”的门坎随即取消,过去两年,成为外资最急于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的时期。大量整车以CKD/SKD方式在国内火速组装下线,享受零部件的进口税率──过去外资需要转让技术以换取市场的动力已不存在。由此,发展本土自主汽车品牌的环境愈加险恶。
入世后,政府即推出了一些隐性的税收政策,以弥补取消国产化率对国产车造成的真空。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海关总署针对入世后汽车关税的削减情况,以及汽车零部件暂定优惠率的政策执行情况,于2002年(27种零部件)和2003年(12种)分别公布实施了国产化难度相对较大的零部件暂定最惠国税率优惠政策。上述措施使政府拥有了更多手段调节企业行为。
中国入世承诺对外资全面开放汽车分销,外资可不通过中介代理商,直接从事汽车及相关产品的进出口及国内营销,并可进入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维护保养和运输等与分销相关的整个服务领域。
有专家认为,服务贸易承诺目前弊端已非常明显。“我们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承诺实际是打压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一位接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学者说,“未来的效果将是致命的。”相关人士指出,目前外资在合资企业中已经控制了研发环节,现在正进入对采购体系的控制;接下来外资的目标就是营销网络──产品生成的全部周期可能将全部掌握在外资手中。“目前至关重要的,是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是分还是合的问题。”
零售、传媒和音像均属主动提前开放的行业。零售业从入世之前已开始对内资与外资开放,实际开放进程快于入世时间表,目前已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传媒音像虽在谈判中承诺开放程度有限,现已走在当年承诺的前面,国内外资本相继进入,局面火热。
铁路与公路运输的状况相当复杂:铁路行业在入世中承诺了大幅开放,现实的引资需求也相当强烈,然而由于行业仍属政企合一,整体改革启动迟缓,国内外资本均倚门而望,未有大步前行者。直到目前,中国仍未有一条外资参股的合资铁路。而公路采用项目融资方式,开放较早,融资前景看好,却因公路运输服务业市场远未规范,外资进入亦小心翼翼。
旅游与建筑的开放,显示了某种表里不一的特征,门看似已开,而关键业务和环节障碍凸显,加之行业主体太散,竞争激烈无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外资进入亦是步履维艰。
时至三年,中国入世走了多远,人们观念的变化已经清晰可见。但经调查显示,行业的真实开放度恰与改革进展成正比,有些行业已经悄然进入发展快车道,而“重点行业”享“保护期”之荫庇,所以冲击有限,改革也相对缓慢。
如果入世的目的就是以开放促改革,如果中国真的愿意全面融入世界,未来两年,我们需要更大的压力,也期待更多的改革与开放的自觉。
中国入世三年得与失 / 既定开放行业走出不同轨迹 / ◆ 伊 尘
日期:
04年12月3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9219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