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不良债权处理重在标本兼治 / ◆ 马玉安
日期: 04年12月2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的不良债权处理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日本的舆论对此则抱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那就是,日本的不良债权处理之所以出现转机,是将其作为最优先课题进行处理的结果,还是迄今为止的经济复苏加速了不良债权的处理。
  舆论指出,迄今为止,日本各界的共识是,大量不良债权的存在致使金融机构的中介机能持续低下,成为制约日本摆脱通货紧缩的一大要因。只要不良债权问题不能解决,银行是“借贷”现象就可能消失,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现象也就无法消除。但是,目前的日本经济复苏,企业业绩的持续好转则是在不良债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出现的。因此,即使不良债权处理没有取得进展,但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景气复苏也将会持续。而且,不良债权处理并不是景气复苏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正是目前的景气复苏促使不良债权的比率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上述观点的出现自然有其自身的道理,对于今后的不良债权处理也是一个启发。那就是,目前不良债权处理所取得的进展,无论是其作为最优先课题进行处理的结果。还是经济复苏加速了不良债权的处理,对于不良债权处理本身已经不再重要。而加深对不良债权处理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应是今后的一大课题。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不良债权终究只是一个结果而已。不良债权是债权在一定的条件下演化而来的,“不良”与“债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良债权处理,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体铲除滋生不良债权的“土壤”,从产生不良债权的根本原因上下大力气。这些因素包括作为债权担保的以土地为中心的资产价格动向,景气动向,消费心理动向等等。
  其次,从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1998年至2003年,企业部门的资金出现了过剩。如果企业是进行新的投资的话,完全可以不受银行方面“借贷”问题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银行方面因大量不良债权的存在而出现“借贷”现象,企业在不依赖银行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新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不良债权的处理相对迟缓也不会妨碍日本经济的自律复苏。但是,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日本的景气状况、企业的经营业绩为何没有呈现出进一步复苏的态势呢?1997年以后日本经济之所以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并未将手中的过剩资金用于新的设备投资,而是将其用来返还债务。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新的需求。如果作为目前资金过剩主体的企业今后将过剩资金用于设备投资,那么,日本经济将呈现出进一步复苏的态势。
  因此,从加深对不良债权处理问题理解与认识的角度出发,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银行方面,拥有过剩债务的企业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良债权问题的最终解决重在标本兼治。
  有分析指出,迄今为止,日本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解决不良债权的对策方案,明确指出了实行不良债权处理对策和产业企业再生对策的方针。但是光靠这些对策,不良债权问题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政策的实施,或许只会稍微加快银行不良债权处理的步伐。要想在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上做到标本兼治,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供给方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不良债权主要集中在建筑、流通、不动产等行业。日本的金融厅、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以及有关部门,应共同解决产业重建问题。必须预测一下与目前的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建筑、流通、不动产行业的需求曲线,推算与之相适应的供给规模,削减行业的过剩设备。
  二是要减少银行数目。金融厅应该致力于解决银行过剩问题,减少银行的数量。由于银行过剩,银行难以获得与风险相当的利益;由于竞争激烈,与其在债券市场上获得利率,银行往往更愿意以极低的利率向同一企业提供贷款。在实行银行重组时,还应该考虑到经营层的年轻化、商品的个性化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银行经营者应该就通缩条件下如何提高效益提出明确的经营战略。
  三是在银行没有申请的情况下投入公共资金。金融厅和银行的经营者们认为自有资本已达到8%的标准,没有必要注入资本金。但事实上由于不具备资产性的“税效果资产”也被计算在内,因而夸大了自有资本的价值。银行资本过小的问题严重。将极大地阻碍今后处理不良债权的步伐。日本政府为了积极处理企业债务过剩的问题,在银行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也应该重新投入公共资金,以进一步加快处理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
  四是刺激需求的对策。日本政府虽然采取了诸多相关的对策,可是个人消费却迟迟不得不到回升。处理不良债权固然十分重要,但需求并不是采取不良债权处理措施后就能迅速回升的。为了刺激持续性需求,可以尝试一下将部分预算投入到人口增长的措施上。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910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