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口原油达到706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5%。7月份单月原油进口为96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在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的情况下,由于国内需求强劲和加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中国进口原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势头。按照目前趋势看,今年全年进口原油将突破1.2亿吨。
与此相比,中国国内原油产出今年增长缓慢,7月份的产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4%至1483万吨;前7个月全国原油总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2%至1.0055亿吨,合350万桶/日。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石油安全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现实问题。
马六甲困局
石油安全包括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两个主要环节,现在各界讨论的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 马六甲困局”。目前中国进口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和非洲,中东非洲东向航线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现在中国进口石油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作为世界最繁忙的海道之一,存在海盗猖獗等问题,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担忧石油安全的“ 马六甲困局”,主要是因为担心被美国卡死自己的石油进口通道。
控制全球海上交通要道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基本都是围绕着中东产油区以及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输线展开的,马六甲海峡是中东石油东向太平洋航线的必经之路。现在美国海军是世界最强大的远洋进攻型力量,而中国海军虽然近年发展很快,但依然缺乏在远洋保护海上通道的能力。
从去年开始,美国不断放风要在马六甲海峡驻军,帮助东南亚国家“ 反恐”,但是区内各国都明白美国的真实意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拒绝了美国的提议,三国组建了联合巡逻队来维持海峡秩序,部分目的也是要缓解中国的担忧。尽管如此,美国在泰国和新加坡都有海军基地,马六甲海峡处于美国海军军力覆盖范围内。从国际政治博弈角度考虑,中国无法忽视美国在这一点上的威慑力。
中国石油安全的突破口在中亚
目前的全球石油市场秩序中,美国在用武力维护主要产油区的稳定和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战略筹码。从国家间博弈的角度看,既然中国海上石油运输暂时无法摆脱大国的钳制,在陆地上寻求突破就成了惟一的选择,方向则是在西部的中亚和中东。
中国与美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根本不同的出发点就是,中国通过陆地就可以直接到达中东和中亚的产油区,而美国则不能。虽然俄罗斯与中国在陆地上相连,俄罗斯石油产量逐渐逼近第一大产油国沙特,但是俄罗斯同样是全球石油秩序和政治格局的主要棋手,不会把筹码完全放在中国身上,也不愿意单纯成为中国的原料产地,安大线的夭折就清楚说明了这一点。现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是否能修建一条通往中国大庆的支线还不得而知,所以在现阶段,中国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就在中亚,而其重点就在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8月13日表示,哈萨克斯坦可以在2015年前把本国原油年产量增加2倍,与2003年的3.96亿桶相比,该国预计在2015年达到12亿-13亿桶,这个产量接近中国的年产量。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里海石油储量在500亿-1900亿桶之间,而其中的40%-50%都集中在靠近哈萨克斯坦的里海大陆架地区,哈萨克斯坦在未来中亚石油开发中无疑将具有核心地位。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修建的阿特劳-阿塔苏-新疆独山子管道,目前已经完成了阿特劳-肯基亚克部分,二期工程阿塔苏-新疆独山子部分即将动工,在三期工程修建完毕后,哈萨克斯坦里海石油可以通过管道输送到新疆的炼化基地。管道初步设计年输油量2000万吨,远景输油量是5000万吨,将可大大改善中国石油进口通道过于依赖海洋的现状。中哈管道在阿塔苏与俄罗斯通往土库曼斯坦的姆斯克-查尔朱输油管道相交,从而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管道网相连,俄罗斯也可以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管道增加向中国的石油出口。中哈管道修建完成后,里海石油将获得东向输出渠道,这将对美国和英国主导修建的里海石油西向输出渠道巴库-杰伊汉管道构成有力竞争。
美国不乐见出现这种情况。美国一方面为巴库-杰伊汉管道争取了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的贷款,但是却竭力阻止国际金融机构为中哈管道贷款,同时对哈萨克斯坦政府施加压力。从远景来看,中哈管道可以向中东产油区延伸,而可行的方向是从哈萨克斯坦折向南方,经过土库曼斯坦进入伊朗这个全球石油储量第二大的富油国,这样中东石油可以直接经过管道输送到中国。
在这样一个蓝图中,新疆未来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化基地,并通过一系列规划中的管道向发达的东南沿海输送石油制品。哈萨克斯坦将成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中的关键国家。
马六甲困局暂无解 / 石油安全突破口在陆地而非海洋
日期:
04年09月2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7722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