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以2001年的世界网络泡沫的破灭为契机陷入了战后首次的负增长,以后虽然走出了负增长的境地,但是实际GDP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比起上一世纪90年代平均6.5%的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失业率在2001年以后也一直处於5%前后的较高水平。与此同时,2000年以后,台湾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度扩大的情形,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急速增加,2000年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批准额度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一倍,以后一直继续保持稳定增加的态势。由於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使得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占台湾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也迅速地提高,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该比重已经达到53.4%,超过一半。由於上述情况,台湾经济界甚至国际经济界的一些人士将以对大陆直接投资为中心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与台湾经济的萧条挂起钩来,并认为由於对大陆直接投资的大量增加导致了台湾产业空心化。
关于产业空心化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上的产业空心化是指经济结构的高极化,即把经济结构的后工业化或服务化定义为产业空心化,而狭义的产业空心化则是指随著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国内或地区内的生产部门向海外进行转移,使国内或地区内的制造业部门的规模和实力不断缩小和弱化。此外,根据研究和分析的对象的不同,产业空心化问题也可以分成单个企业的微观层次、某一类行业的中观层次以及某一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宏观层次。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经济结构的后工业化确实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在台湾GDP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1987年时达到最高峰为36%,以后逐渐减少,2002年该比重已经降至28.1%.;同样在台湾就业总人口中制造业就业者所占的比重也在1987年以后一路走低。但是,台湾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产值在目前依然维持著较高的水平,1999年至2001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5%,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而且2002年与2003年分别达到6.6%和5.2%的水平。所以,目前台湾的制造业在生产能力方面并没有出现持续弱化的状况。但是,从就业方面来看情况有所不同,台湾制造业就业者人数的增长率在1987年以后持续低迷,制造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实不能够与上一世纪80年代相提并论。
台湾的以大陆为中心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呢?从前面的数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台湾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弱化,仍然保持较高的附加价值的增长率,其原因在於台湾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比较劣势产业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劣势产业如果向在相同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必然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可以生产更加廉价的相同产业的产品,其结果是改善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条件,促进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从而带动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台湾的大量比较劣势产业向海外转移,即使会引起所谓的空心化也是一时的、短期的,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它能够推动台湾地区内的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关于对大陆直接投资给台湾比较优势产业所带来的出口诱发效果,台湾经济研究院曾经作过推算,在2000年的时点上最少应该有47.6亿美元,最多可能达到94.7亿美元。如前所述,台湾制造业的就业吸收能力与上一世纪90年代相比确实有了明显的降低,其背景主要是台湾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低迷,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较快。至於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给台湾制造业的就业到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根据就业人员的性质不同可以发现影响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将就业者分成白领和蓝领两大类,按照有些学者的研究在1991年至1996年间,在台湾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从事管理的职员和技术人员等所谓的白领从业人员增加了18.1%,而普通蓝领从业人员仅增加了4.8%。这就说明伴随著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的转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於一般蓝领从业人员的需求在减少,而对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白领从业人员的需求在增加。所以,台湾目前出现的就业问题,是伴随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以后所出现的劳动力需求的高级化问题,是劳动力供给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很有力的根据支持台湾经济已经空心化的观点,但是并不能够保证今后台湾经济仍然能够免受空心化的威胁,目前有两个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第一,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比如,半导体芯片的制造从2002年开始大量转移到大陆,这些产业在台湾具有比较优势,从生产成本方面看在大陆生产未必有利,但是为了占领大陆市场的战略目的不得不转移到大陆。这种比较优势产业对大陆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可能使台湾的交易条件恶化,最终引起台湾经济的空心化。第二,来自於大陆的进口增加对台湾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一定的压力,在台湾的进口总额中来自於大陆的进口比重正在稳步增加1996年的时候只有3.0%,但是2003年已经增加到8.4%。台湾方面为了减缓今后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提出了所谓的重点发展“ 两兆双星”产业的战略,所谓“ 两兆”产业是指在2006年的时点上产值有望各自超过1兆台币的半导体产业和显示器产业,所谓“ 双星”产业是指今后具有高成长性的数码产业和生命科技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半导体产业和显示器产业作为台湾的主力产业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有些产业也向大陆进行了转移,但是向大陆进行转移的都是相对低水平的或是限於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产业,台湾打算在尖端设备和技术密集工程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台湾的数码产业由於具有硬件方面的条件,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容易,但是其生命技术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在世界上的比重不到1%,而且人才缺乏,想获得优势地位有较大的困难。
关于产业空心化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上的产业空心化是指经济结构的高极化,即把经济结构的后工业化或服务化定义为产业空心化,而狭义的产业空心化则是指随著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国内或地区内的生产部门向海外进行转移,使国内或地区内的制造业部门的规模和实力不断缩小和弱化。此外,根据研究和分析的对象的不同,产业空心化问题也可以分成单个企业的微观层次、某一类行业的中观层次以及某一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宏观层次。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经济结构的后工业化确实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在台湾GDP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1987年时达到最高峰为36%,以后逐渐减少,2002年该比重已经降至28.1%.;同样在台湾就业总人口中制造业就业者所占的比重也在1987年以后一路走低。但是,台湾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产值在目前依然维持著较高的水平,1999年至2001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5%,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而且2002年与2003年分别达到6.6%和5.2%的水平。所以,目前台湾的制造业在生产能力方面并没有出现持续弱化的状况。但是,从就业方面来看情况有所不同,台湾制造业就业者人数的增长率在1987年以后持续低迷,制造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实不能够与上一世纪80年代相提并论。
台湾的以大陆为中心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呢?从前面的数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台湾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弱化,仍然保持较高的附加价值的增长率,其原因在於台湾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比较劣势产业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劣势产业如果向在相同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必然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可以生产更加廉价的相同产业的产品,其结果是改善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条件,促进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从而带动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台湾的大量比较劣势产业向海外转移,即使会引起所谓的空心化也是一时的、短期的,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它能够推动台湾地区内的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关于对大陆直接投资给台湾比较优势产业所带来的出口诱发效果,台湾经济研究院曾经作过推算,在2000年的时点上最少应该有47.6亿美元,最多可能达到94.7亿美元。如前所述,台湾制造业的就业吸收能力与上一世纪90年代相比确实有了明显的降低,其背景主要是台湾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低迷,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较快。至於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给台湾制造业的就业到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根据就业人员的性质不同可以发现影响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将就业者分成白领和蓝领两大类,按照有些学者的研究在1991年至1996年间,在台湾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从事管理的职员和技术人员等所谓的白领从业人员增加了18.1%,而普通蓝领从业人员仅增加了4.8%。这就说明伴随著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的转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於一般蓝领从业人员的需求在减少,而对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白领从业人员的需求在增加。所以,台湾目前出现的就业问题,是伴随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以后所出现的劳动力需求的高级化问题,是劳动力供给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很有力的根据支持台湾经济已经空心化的观点,但是并不能够保证今后台湾经济仍然能够免受空心化的威胁,目前有两个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第一,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比如,半导体芯片的制造从2002年开始大量转移到大陆,这些产业在台湾具有比较优势,从生产成本方面看在大陆生产未必有利,但是为了占领大陆市场的战略目的不得不转移到大陆。这种比较优势产业对大陆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可能使台湾的交易条件恶化,最终引起台湾经济的空心化。第二,来自於大陆的进口增加对台湾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一定的压力,在台湾的进口总额中来自於大陆的进口比重正在稳步增加1996年的时候只有3.0%,但是2003年已经增加到8.4%。台湾方面为了减缓今后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提出了所谓的重点发展“ 两兆双星”产业的战略,所谓“ 两兆”产业是指在2006年的时点上产值有望各自超过1兆台币的半导体产业和显示器产业,所谓“ 双星”产业是指今后具有高成长性的数码产业和生命科技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半导体产业和显示器产业作为台湾的主力产业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有些产业也向大陆进行了转移,但是向大陆进行转移的都是相对低水平的或是限於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产业,台湾打算在尖端设备和技术密集工程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台湾的数码产业由於具有硬件方面的条件,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容易,但是其生命技术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在世界上的比重不到1%,而且人才缺乏,想获得优势地位有较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