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抑制通货紧缩,人民币的利率从1996年起曾经经历了7次下调。但是时过境迁,进入2004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开始笼罩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之中,收紧银根的信号弹接连发射,央行已经连续两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不断有传言,为了抑制信贷和经济过热,央行有可能进一步动用利率杠杆,调高利率。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是否加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在加息的预期之下,债市和股市双双下跌,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央行是否加息实际上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二是美元利率的走向,三是信贷投放增长速度的变化,以下我们分别围绕这三个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负利率的压力将会导致央行不得不加息,所谓负利率是指由于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的快速上升导致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实际利率为负,通常表现为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名义利率。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物价指数(CPI)的同比增幅已经达到2.8%,而目前银行一年期的税后存款利率仅为1.58%,所以存款已经出现明显的负利率;但是目前的贷款利率在5.3%左右,通货膨胀率与贷款利率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出现负利率,如果通货膨胀率达到5%以上,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会出现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目前引起中国物价水平出现明显上涨的原因主要有:第一,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引起某些投资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第二,由于连续数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急剧下降,引起粮食及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第三,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许多重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明显上涨,对中国国内有关商品的价格形成拉动作用;第四,世界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目前已处于历史上的最高价位,每桶原油达到近40美元,这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推动价格上涨的作用。第五,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加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国内市场的价格水平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关联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日益明显,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可能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的GDP增长率还在十位数之内,虽然某些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上涨过快,但是作为衡量通货膨胀主要指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仍然处于较为温和的范围之内,商品供求关系既存在供不应求情况,也存在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因此目前的价格上涨与1988年─1989年和1993年─1994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性质上是有巨大区别的。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应该说还属于温和的、良性的通货膨胀,今后出现严重的、恶性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然,中国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潜在的危险性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将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否会导致全面的价格上涨,主要取决于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如何传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下游产品的价格中去。如果对目前投资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得不到扭转,那么即使最终消费需求没有明显上升,由于成本推动也有可能引发全面的物价上涨。
美元利率的影响主要是如果人民币利率和美元利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差,有可能会导致外币的大量涌入,从而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所以美联储是否加息也在政策层面(即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上制约了央行是否加息。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仍然存在,如果人民币利率上调,就会使人民币利率与美元的利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更多的国际游资流入,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如果美联储对美元利率进行适当调高,也将为中国央行加息留下一定的空间。当然,对于上述逻辑推理的结果不能够简单化,也应该进行客观的分析,央行最终是否决定加息固然要考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问题,但是它肯定要评估不同阶段的加息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进而分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所以我们不能够直接得出因为加息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因而央行就一定会放弃加息这一政策工具的结论。从美元利率走向来看,美联储近期也有可能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随着美国经济回暖以及美联储态度的改变,美国金融市场利率调升的预期在逐渐增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人民币加息造成的升值压力。所以,今后美元利率的走向如果有调高的趋势,将会有助于央行也跟着加息,而如果美元利率维持不变,虽然会限制央行加息的力度,但并不能够排除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而断然采取加息手段的可能性。
信贷投放增长情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如果信贷规模继续膨胀没有放缓的迹象,则说明目前的调控力度不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控制没有产生有效的效果,这将使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增大。因为目前中国经济过热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今年3月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适当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的显然是银行的信贷投放增长过快。面对信贷规模增长过快,央行曾经进行过多次“ 窗口指导”,但是收效甚微。在多次“窗口指导”无效的情况下分别于2003年9月与2004年3月两次提高银行存款资本金率,希望以此抑制信贷投放的过快增长,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今后要密切注意信贷规模的变化情况,如果两次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并不能达到降低信贷规模的目的,那么央行的加息将是一种必然的政策选择。
对于快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来说,采取加息政策将是一个“ 急?x车”,它对金融市场、企业经营、外国投资、个人理财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该引起充分的关注。
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负利率的压力将会导致央行不得不加息,所谓负利率是指由于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的快速上升导致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实际利率为负,通常表现为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名义利率。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物价指数(CPI)的同比增幅已经达到2.8%,而目前银行一年期的税后存款利率仅为1.58%,所以存款已经出现明显的负利率;但是目前的贷款利率在5.3%左右,通货膨胀率与贷款利率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出现负利率,如果通货膨胀率达到5%以上,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会出现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目前引起中国物价水平出现明显上涨的原因主要有:第一,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引起某些投资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第二,由于连续数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急剧下降,引起粮食及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第三,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许多重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明显上涨,对中国国内有关商品的价格形成拉动作用;第四,世界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目前已处于历史上的最高价位,每桶原油达到近40美元,这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推动价格上涨的作用。第五,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加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国内市场的价格水平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关联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日益明显,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波动的可能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的GDP增长率还在十位数之内,虽然某些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上涨过快,但是作为衡量通货膨胀主要指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仍然处于较为温和的范围之内,商品供求关系既存在供不应求情况,也存在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因此目前的价格上涨与1988年─1989年和1993年─1994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性质上是有巨大区别的。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应该说还属于温和的、良性的通货膨胀,今后出现严重的、恶性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当然,中国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潜在的危险性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将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否会导致全面的价格上涨,主要取决于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如何传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下游产品的价格中去。如果对目前投资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得不到扭转,那么即使最终消费需求没有明显上升,由于成本推动也有可能引发全面的物价上涨。
美元利率的影响主要是如果人民币利率和美元利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差,有可能会导致外币的大量涌入,从而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所以美联储是否加息也在政策层面(即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上制约了央行是否加息。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仍然存在,如果人民币利率上调,就会使人民币利率与美元的利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更多的国际游资流入,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如果美联储对美元利率进行适当调高,也将为中国央行加息留下一定的空间。当然,对于上述逻辑推理的结果不能够简单化,也应该进行客观的分析,央行最终是否决定加息固然要考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问题,但是它肯定要评估不同阶段的加息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进而分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多大,所以我们不能够直接得出因为加息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因而央行就一定会放弃加息这一政策工具的结论。从美元利率走向来看,美联储近期也有可能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随着美国经济回暖以及美联储态度的改变,美国金融市场利率调升的预期在逐渐增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人民币加息造成的升值压力。所以,今后美元利率的走向如果有调高的趋势,将会有助于央行也跟着加息,而如果美元利率维持不变,虽然会限制央行加息的力度,但并不能够排除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而断然采取加息手段的可能性。
信贷投放增长情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如果信贷规模继续膨胀没有放缓的迹象,则说明目前的调控力度不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控制没有产生有效的效果,这将使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增大。因为目前中国经济过热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今年3月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适当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的显然是银行的信贷投放增长过快。面对信贷规模增长过快,央行曾经进行过多次“ 窗口指导”,但是收效甚微。在多次“窗口指导”无效的情况下分别于2003年9月与2004年3月两次提高银行存款资本金率,希望以此抑制信贷投放的过快增长,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今后要密切注意信贷规模的变化情况,如果两次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并不能达到降低信贷规模的目的,那么央行的加息将是一种必然的政策选择。
对于快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来说,采取加息政策将是一个“ 急?x车”,它对金融市场、企业经营、外国投资、个人理财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该引起充分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