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外贸明为顺差实为逆差
日期: 04年05月2期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资源短缺(包括商品和储蓄的不足),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经常项目赤字,靠资本?袅魅肜疵植埂H欢???993年最后一次经常项目逆差以来,中国一直是经常项目顺差,即便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也不例外。1994-2003年累计经常项目盈余179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贡献了159.6%,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大不相同。然而,以下分析表明,换一个角度解析中国的外贸数据,显示中国并没有违背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一般规律。
  由于加工贸易进出口 是“ 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在国内加工组装再出口,因此,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不跨境的劳务输出方式,中国主要在其中赚取加工费。在国际收支统计中,可反映为经常账户收益项下的职工报酬。如果将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出口差额从总贸易差额中扣除,则1993-2003年间,除1995、1997和1998年外,其它7个年份均为逆差。累计逆差达1392亿美元,而非海关公布的累计顺差2378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并未违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过去10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在利用国际资源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2003年扣除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后的贸易逆差更是达到514亿美元,占到当年GDP的3.64%,为1993年以来最高。贸易赤字较上年增加259亿美元,增长101.6%,相当于当年GDP增量的14.7%。
  当然,这种赤字并不值得担忧,一方面,可以通过非跨境的劳务输出方式(即加工贸易方式)来弥补。另一方面,进口中还含有外商投资企业的设备进口,1993-2003年累计达到1898亿美元,如果扣除这部分进口后,中国外贸进出口额为累计顺差506亿美元。况且,外商投资企业的设备进口完全可以为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所弥补。再一方面,对中国来讲,在经济高速成长、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经常项目尤其是货物贸易出现一定逆差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承受的。只要有长期的、稳定的资本流入足以弥补这部分逆差,这种情形就不足为虑。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577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