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胁论”的纺织品贸易版
纺织服装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也是目前中国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之一。而在美国,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已经退化为夕阳产业。随着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国的纺织行业正不断走下坡路。失业问题在纺织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平静了两年多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再起,正是在这样一个产业大背景下展开的。
为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问题,自1972年至今,两国先后签署了五个纺织品贸易协定,美国均表现出了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通过双边协议中的配额限制等措施,阻止中国纺织品大量出口美国。在《中美WTO入世协议》中,又明确规定如果中国输美纺织品激增扰乱了美国市场,中国要对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控制在7.5%(羊毛类产品为6%)的幅度以内。尽管如此,中美纺织品贸易还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不过,与出口美国的数量相比,中国从美进口纺织品相对较少,对美纺织品贸易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纺织行业提出这个申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阻止中国在“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原产地规定”中获得好处。二是ATMI把此次对中国限额申请作为一次尝试,看看此类限制是否会对2005年被取消配额的那些产品也有作用。一旦此次申请获准,今后在其他领域也将会出现一系列类似请求,中国更多的产品遭受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部分制造商对中国部分优势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种固有的敌视心态,他们的一系列做法只不过是从经济上“遏制中国”的另一种表述。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再次说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不但没有消失,在时机到来时还会不断兴风作浪。
贸易之争的选举因素
8月19日美商务部宣布受理这个申请,表明政府在此问题上政策的微妙变化。如今,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已正式摆在政府面前,成为布什政府不得不做的一道难题。
为达到保护国内纺织业不受损害的目的,美国纺织业希望布什政府采取三大措施:一是对中国进口纺织品实施保障措施,明确要求中国政府实行浮动汇率并禁止人民币对美元的低估;二是在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和其他自由贸易协定中禁止给予国外特惠关税政策;三是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坚持美国的纺织品关税政策,拒绝纺织品进口的零关税政策,以减少由于中国产品的大量进口而受到的损害。为了给布什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ATMI公开声称,如果布什政府不采取行动,协会不会支持布什政府明年进行的总统选举。
因此,由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布什政府很可能从现行的贸易立场后退,以迎合制造界和商界,从而为明年的大选捞取选票。
另外,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任何成员国都不能再对纺织品的进口实施限制,美国对此心知肚明,也因此深感时间紧迫。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真正达到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也只有在剩余的时间内加快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显然不是美国纺织行业愿意看到的。一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申请生效,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中国服装出口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界代表已奔赴美国,就此问题与美方进行沟通、协商。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不仅仅对中国有利,而是对中美两国双赢的现实选择。在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上,双方都应头脑冷静,要合作、求发展,而不是搞对抗导致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