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国际石油价格进入下降通道 / 民众不满中国油价跟涨不跟跌
日期: 06年11月1期

  ■ 张祖国

  连续数年持续上涨的国际油价行情终于大幅度回调了,此前人们一直担心高水平的油价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进而危及经济增长。由于油价的回落,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松一口气了,最近美国股市和日本股市等世界股票市场的热气腾腾,正是这一乐观气氛的写照。而油价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正在进行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来说,实际上可能意义更加深远。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跌破58美元/桶了,到目前为止,油价从78.4美元/桶的最高点跌至58美元/桶左右,跌幅为24%左右。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未来油价的支撑点已经从60美元/桶下调到了55美元/桶。由于油价回落影响到产油国利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轮值主席、尼日利亚石油部长道科鲁含糊其辞地表示:“我们有必要采取某些措施以稳定油价”。而近期油价出现息微反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欧佩克传出减产计划,109,欧佩克6个成员国率先宣布日减产100万桶,削减总量为欧佩克9月份产量的3.4%,产油大户沙特阿拉伯也在此列。全球第二大产油国伊朗也表示支持减产,但该国石油部长哈马内并未表态是否加入减产行列。有人认为,欧佩克可能是故技重施通过打出减产牌刺激油价反弹,以便免于真正的减产。因为在200412月召开的欧佩克开罗会议上也曾经有过减产计划,根据开罗会议减产计划,沙特阿拉伯同意在欧佩克每日100万桶的总减产额度中承担50万桶的责任,计划公布仅1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扬近14%。但数月后公布的欧佩克产量数据显示,除沙特阿拉伯之外,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日产量加在一起只减少了10万桶。可是在世人获悉这一数字时,油价已获得了坚实的支撑。因此,此次不排除欧佩克石油部长们故伎重施的可能,想通过减产的消息刺激油价反弹,这样一来,欧佩克在1214下次例会重新分析时局之前就可以免于真正的减产。而且由于减产只是建立在一些成员国“自愿减产”口号基础之上的,欧佩克减产始终没有正式宣布,而欧佩克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同时由于一些成员国无力生产配额的石油,欧佩克的产量上限未必实打实。出于利益的考虑,非欧佩克产油国未必会合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油价在反弹之后又再次出现下跌。短期内,如果没有一些突发性事件,预计国际油价仍将保持下跌趋势,或将下探前期低点。

  中国民间热盼国内成品油价格跟跌国际市场,可答案迄今没有出现。事实上,早在9月份发改委就已经秘密召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部分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高层,商议在国际原油价格深跌20%以上之后,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应该下调。据悉,当时形成的意见是适度下调,支持将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推向深入。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发改委希望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泻的当下,推进国内油价直接与国际接轨,实现一步到位”。近2个月来,国际油价连连下挫已引发国内舆论的躁动,市场人士大多质疑发改委当初上涨油价的决定,而对目前国内没有跟随国际油价顺势下调表示强烈不满。目前中国国内油价实行的是所谓的“一个月跟踪法”的定价机制,由发改委根据新加坡、荷兰鹿特丹和纽约三地1个月前成交价格加以平均决定是否调价,若三地油价变幅超过上次调整价的8%,成品油价可立即调整。但是,国际油价回落幅度超过20%,而且持续时间也将近2个月,早已超过8%的调整线,但是制度设计中本应出现的下调却迟迟未能出现,这也难怪民众会有强烈不满。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新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国内成品油价仍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但不再以成品油价为参照,而是以原油价格作参照。由于原油加工成成品油通常需要1个月时间,这正是此前国内油价滞后于国际油价的主因。而与原油价格接轨后,对国际油价的反应将更加迅速,将从“滞后定价”过渡到“实时定价”,这意味著国内油价调整的频率也将加快。另外,上海已经建立了石油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拟定了一份将上石所油价加入未来成品油定价权重的建设性方案,准备上报中央。根据这项方案,今后国内油价除了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价外,还将考虑上石所的油价。也就是说,由纽约、新加坡、鹿特丹和上海四地油价形成的加权平均值将最终确定国内的成品油价。目前,让决策层更为顾忌的是,马上调低成品油售价后,会打击国内石油巨头的生产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产能,使国内市场的供应失衡。发改委现在左右为难,一方面民间对高油价抵触情绪很大,另一方面又不敢轻易开闸降价,担心影响石油巨头积极保产、稳定市场供给的情绪。所以,中国的民众现在还不能指望马上出现大幅降价,发改委对国际油价未来走势的观望情绪很严重。

  油价与中国经济和国民生活的关联将越来越提高,近日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随著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按照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再翻两番,而下阶段经济增长点是产业升级,按照重工业的能源需求是轻型工业4倍左右的简单换算,中国下阶段能源需求将呈现阶梯式的跳跃增长。所以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必须及时地实施各种缓解石油需求的战略举措。比如,石油既是燃料,也是规模巨大的石油化工的基础,所以缓解石油需求的关键之一就是,尽量把有限的油气资源用在石油化工原料领域而不是作为燃料烧掉,给燃料汽油寻找各种替代品。目前用电力机车取代内燃机车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轻轨、地铁、磁悬浮等都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但是要省油当然最重要的是各类汽车,而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难点是燃料电池。乙醇因为可用秸秆、陈粮等含糖作物作为原料而大受青睐,但是由于生物燃料的生产缺乏经济效益,所以中国在寻找石油燃料方面,真正重点应放在煤制油技术上,通过脱硫和加氢,煤炭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适于运输的液体燃料。“煤液化”作为石油替代品,具有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中国虽然石油资源匮乏,但煤炭资源丰富,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人均145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即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的煤炭资源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总之,中国日益扩大的石油需求缺口一方面要依赖于国外能源的开拓,另一方面要依靠国内缓解石油需求的各种举措。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2658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