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为期4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了,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将社会问题纳入决策讨论内容,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会议通过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和谐社会”这个说法,在2年前的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时,还不太受到外界重视,如今已经晋升为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之后又一重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温家宝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著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新三民主义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之前,为了消化和容纳经济社会的变化,中共也力图进行制度调整来适应现实的需要。但从总体上说,各种制度调整还是围绕著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这些制度调整主要表现在承认民营企业的合法性、容许民营企业家入党和修改宪法来保障正当的私有财产。无可置疑,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经济制度的改革要远远快于政治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革方面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的总体制度越来越难以消化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尤其表现在收入分配的急剧扩大和党政官员的腐败上,而诸如此类的消极面也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令人期待,不仅仅是此目标美好、可望实现,更在于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频频出现了民主法制与公平正义的概念。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民主法制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从民主法治的“制度”上寻求公平正义,才是和谐的根本保证。这样的指导思想,当然值得世人给予充满期待的掌声。当前中国社会之所以欠缺和谐,在于公平正义伸张不足;公平正义不足,又在于“人治”大于“法治”。于是,一些有权者把资源扭曲分配,无权者则不仅得不到资源,也缺乏有力的制度化途径来讨回公道,其结果便是贪腐横行、贫富悬殊。这种不和谐,并不随著总体财富的迅速增加而减弱。胡锦涛对这一点是有清醒认识的,他不久前说过,不能认为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会就一定和谐了。去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也警告,中国当前社会形势是“总体在不断恶化,局部有所改善,形势十分严峻”。可见,缺乏了和谐的“根本保证”,国家越富,社会矛盾反而严重。比如,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举行期间,新华社下属的《了望》杂志刊登文章抨击中央政府机构中部门利益现象日益突出。文章指出,中央机构部门利益膨胀突出特徵包括: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利益法定化,部门利益国家化,部门利益国际化。而部门利益膨胀的原因在于公共权力市场化,利益集团施加影响,以及财政、立法制度不健全。文章指出,众多境外与涉外利益集团,如各国在华商会以及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商务部下属的行业协会),通过母国政府或政治游说,或收买、利用高干子女、亲属,或聘请一些部门领导与职员做谘询师,或将相关课题并配以丰厚的课题经费给予各大部委研究机构与学者等途径,对中国相关部门决策与立法施加巨大影响。而众多行业的民营企业家争当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利用人大与政协这两大政治舞台,来谋取利益;或私下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独立董事,为其摇旗呐喊,或通过行贿等不正当的利益输送直接影响行政决策。又比如,中国普遍存在的“血汗工厂”问题也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分化加剧的重要因素。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举世公认的。大量产品打上“中国制造”的标记,源源不断地销往全球各角落。但是,越来越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太多的工厂存在“血汗”现象。有人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调查发现,无论是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工资福利、休假、工作和生活环境,还是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也在漠视和纵容这种践踏基本人权的现象。这种以牺牲弱势群体利益而换来的经济成长,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这已成为不合理现象的托辞和藉口。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摸著石头过河”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水深了,脚够不著底了,经济的复杂程度是以前无法想像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很难使中国经济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现在提出和谐社会这个命题,这不仅是国家的政治纲领,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课题。而随著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确立,意味著过去“摸著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结束,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拥有目标明确的方向,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与均衡。事实上,把一个已经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建设成为和谐社会并非容易,也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对很多人来说,和谐社会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期望,一种理想,一种需要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