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 运
上一周的中国股市在大盘创出近期新高以后,再次出现大幅下挫行情。周三(7月12日)上证指数创出1757.47点的新高。但是周四(7月13日)却大跌84点,跌至1673点,跌幅达到4.84%,沪市860家上市公司中,820家下跌,仅40家上涨。周五(7月14日)上证指数虽然出现小幅反弹,但是反弹的力度非常有限,全日微涨9.44点,涨幅仅为0.57%左右,指数仍然停留在1700点的下方。自6月份以来,上证指数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跌,6月7日,上证指数一天里下跌了90点,而这一次的7月13日,上证指数再次下跌84点。
对于7月13日的大幅度调整,目前市场上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新股发行的节奏和力度太快和太大,从而动摇了市场的信心;另一种说法是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有过热苗头,货币政策有可能实行紧缩政策,存在著加息的可能性。这两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也不是说明了问题的全部。比如,发行新股问题,中国银行应该说给市场的冲击是很大的,但结果是指数创出新高,即使剔除中国银行对指数虚高的因素,上证指数也从1500多点推进到了1700点,这与6月初的高点基本上是持平的,也就是说市场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已经顺利地消化了历史上空前的扩容压力。虽然,上一周又有多家公司发出IPO的公告,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家公司扩容的总盘子规模是不能与中国银行相提并论的,无论是现实的资金压力,还是对人们的心理冲击,都无法与中国银行相比较。关于加息问题,虽然理论上存在著加息与股价具有负相关的关系,但是从实证的角度可以发现中国股市的大盘指数波动并不直接受货币政策的支配,这是中国股市的历史所证明的。所以,笔者认为,周四(7月13日)的大跌并非是基本面的因素使然,而主要是技术面的因素所导致的,这与6月中旬以后的市场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以6月15日的1531点作为起步计算,到7月13日已经上涨到1757点,上证指数已经上涨了220多点,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开始难以忍受,因为筹码的僵化和投资组合的公开化使他们已经很难在原来重仓持有的股票上赚钱了,唯一的方法就是先退出来造成整个市场的筹码松动,而大资金的暂时退出自然会引起市场的巨幅震荡。
尽管上证指数不断地受到调整的洗礼,但总体上来说,2006年以来的牛市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目前市场担忧的宏观调控而言,其实明眼人可以发现,管理层今年的宏观调控始终是温和的、渐进的,即使短期内有加息政策的出台,估计力度也不会太大。另外,上市公司的利润情况也没有出现集体性的滑波,市盈率和市净率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就短期支撑而言,自去年12月大盘出现上升趋势以来,50日均线一直是一条重要的支撑线,无论是3月初还是6月初的调整,都是在50日均线的前面停顿下来。目前上证指数的50日均线在1628点一线,只要上证指数不能够突破50日均线,不要轻言头部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