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外贸顺差增速再创新高 / 贸易平衡之路困难重重
日期: 06年06月3期

  ■ 张祖国

  据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前5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出口3473.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3005.3亿美元,增长22%;1至5月,累计贸易顺差467.9亿美元。5月当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332.2亿美元,增长23.6%。出口731.1亿美元,增长25.1%;进口601.1亿美元,增长21.7%;5月实现贸易顺差130亿美元,创下今年以来月度新高。中国贸易顺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仅对中国经济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之下,中国政府一再表示不追求高额的贸易顺差,要采取措施降低贸易顺差规模,努力实现贸易基本平衡。但是,事实表明减少贸易顺差的难度依然很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005年曾经被看作中国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贸易顺差年”,但该年度外贸顺差超过450亿美元也用了整整7个月。而2006年外贸顺差的上升速度明显超过去年,仅用了5个月累计外贸顺差就已达467.73亿美元。在最近商务部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已经有人提出观点,认为今年的外贸顺差可能会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迄今为止,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主要是靠出口和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低。第十一个5年规划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将出口与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但要实现这一转变目标,依然困难重重。由于国内的产能过剩,国内的企业只有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国内市场有限时,加大国外市场的出口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由于全球经济大幅上升,因此今年中国的出口加快增长似乎更在情理之中。
  另外,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以外,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近年来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所谓跨国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它成本也更低。随著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形成供应链的重组。这种现象随著IT革命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呈加速发展趋势,使得过去不能跨国外包的现在都有可能外包了。
  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无疑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这种生产和贸易的汇率弹性相当小,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这种“美欧消费、中国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也导致短期内迅速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中国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加工贸易本身就意味著顺差,因为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是1019亿美元的顺差,而加工贸易这部分的顺差就达到了1425亿美元。由于中国外贸经营权已经放开,政府部门除非动用财税杠杆或者从生产环节下手,否则很难对外贸顺差有足够调控能力。其证据之一是,去年中国政府曾经希望将贸易顺差控制在1000亿美元之内,最终仍然未能达到目标。
  持续的贸易顺差扩大,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明显的。首先,继续推高外汇储备规模,造成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的累积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直接原因,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128%。2006年以来,月度顺差额几乎都保持在百亿美元左右。而截至2006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累积实际上是央行不断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美元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带来所谓的外汇占款的增加,而外汇占款本质上就是因央行购入美元而导致的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又必然引发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不但对通货膨胀造成压力,也是投资过热、信贷增加过快的一大原因。于是,央行又不得不大量发行央行票据来回收流动性。第二,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造成银行放贷扩张难以遏制。与前述的流动性过剩相联系,通货膨胀压力与银行放贷扩张自然是题中之义,因为流动性过剩无非就是货币供应量超常增加,在货币供应方面,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高达19.5%,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4.01%,双双创下年内新高。货币供应量超常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自然随之而来,5月份的CPI数据也让市场提高了警惕,同比增加了1.4%,高于此前预期的1.2%。为此,央行在有关的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另外,货币供应量超常增加,也同时会带来信贷规模增长过快,
  2006年前5个月新增贷款额已经达到2.12万亿元,已经完成了央行2006年目标的85%。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馀额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5.97%,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同时,当月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数额约为2094亿元,同比增长更是接近1倍。如果信贷减不下来,央行必然要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政策,或者加息,或者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第三,人民币升值压力暂时无法缓解。外贸顺差的快速增长,很容易成为海外推断人民币升值不到位的依据。据最近公布的美国4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当月美国贸易赤字上升至634亿美元,与中国的逆差也上升了13.4%,达到644亿美元,市场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很可能再度刺激美国政治家的神经,从而使一度降温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再度升温。尽管从去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1.2%,但是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升值预期还有很大的距离。尽管中国外汇政策有了很大的调整,已经取消了企业对外投资将购汇额度的限制,但是这一为巨额外汇储备“消肿”的政策,短期内难以奏效,这些都可以成为海外施压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总之,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全球的经济环境分不开的,追求贸易平衡只能放在中长期来考虑,不能指望短期内实现。中国要重视贸易顺差的各种影响,并采用相应的策略,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1826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