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解读“非中国制造”商标的恶意申请 / 欧美对中国产品并存威胁与偏见心态
日期: 06年03月1期


■ 张祖国

  近日,《上海证券报》率先报道的一条新闻激起中国国内各方面的强烈关注,有关的后续报道和评论接踵而来。这条新闻是说,一个带有明显贸易歧视性的“非中国制造”的商标申请,日前出现在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官方网站上,它是由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的Alvito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请的。提交申请的“非中国制造(NOTMADE   IN CHINA)”商标,一共有3个,分别是2个图文商标和1个纯文字商标。而欧盟已分别在2005年12月、今年1月和2月8日接受了该公司的商标申请。
  由于这一所谓“非中国制造”商标带有一种“被人歧视”的感觉,因此对以前饱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中国人来说,自然十分敏感,各方面反应非常强烈。“中国证券网”截至2月23日21时的调查显示,认为“非中国制造”商标“带有明显贸易歧视应被否决”以及“有损我国国体和尊严不应受理”的读者比例分别为51.18%和40.15%,两者相加达91.33%。从“非中国制造”商标的文字含义,可以说有两种理解,一是陈述性的,二是暗示性的。虽然陈述性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暗示性的角度看问题,这显然是对中国制造的歧视性语言。商标是产品无形资产的基础,“非中国制造”的商标不仅是对中国自主产品的诋毁,会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声誉有著无形的负面影响,而且让很多民族意识强烈的中国人觉得有损民族尊严,认为应该进行坚决抵制。笔者认为,申请“非中国制造”商标的人,其动机可能是复杂的,虽然我们不能排除他们有恶意申请、诋毁中国的故意,也应该看到申请人有出于经济利益的动机,他们的行为带有投机性,有可能是为了将来转让商标牟利,该事件的动机部分还是建立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上的。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流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全世界形成强烈的震撼力,Alvito公司也许是看中了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才去申请注册的。这样想一下,也许作为一个中国人,心情会好一些。
  笔者还认为,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将这一事件放大,将国人的情绪引导到“民族主义”的方向上去,但是也要看到,如果对这一“非中国制造”商标的申请听之任之,根据欧盟商标法它是有可能被成功注册的。因为据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商标部负责人Hans   Jakobsen的介绍,根据欧盟商标法,国家名如“China”是不能注册商标的,但是在商标里使用这个词还是合法的。通常欧盟将在受理申请后的1年左右决定是否公告该商标申请,公告期是3个月,在公告期内,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就可批准。一旦批准,“非中国制造”商标将在欧盟25个成员国内有效,这在国际上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中国有关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探讨提出异议的策略,争取让该申请夭折掉。据了解,目前中国国内以第三方的身份向欧盟提出反对意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认可之下,以中华商标协会的名义向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提出异议,二是以政府的名义提出反对意见。如果以政府部门的名义提出反对意见,即使反对意见被欧盟内部市场局否定掉,中国还有机会向欧盟法院提出上诉。像这样的带有歧视性含义的“非中国制造”商标被否定掉的可能性应该说比被批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为2004年曾有一例“非法国制造”的商标申请在美国被否决了,这在国际上已经有先例。可想而知,欧盟在审查“非中国制造”商标申请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如果该申请获批准,中国也可以批准“非欧盟制造”商标进行报复,这对欧盟也是不利的。
  对于“非中国制造”商标申请的出笼,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我们可以比较乐观地把它看成国外制造业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威胁,这些年以来,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外贸)依靠“中国制造”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是何等的风光,尤其是随著中国入世后,中国的产品彷佛一夜间变得令外界感到“可怕”起来,整个2005年的中欧、中美贸易谈判日程表中充斥著大量的反倾销调查。所以,投机者想用“非中国制造”商标赚钱,实际上也表明了欧美国家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猖獗。中国的政府、企业要对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理有节地展开经济外交,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第二,我们也可以比较悲观地将其看成是外界对“中国制造”印象不佳的一种反映,将这种刺激转化为动力,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我想,德国人或日本人看到“非德国制造”商标或“非日本制造”商标后受到的刺激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强烈,因为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国际上建立起高档、质佳的名声和信誉。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给欧美的制造商带来一定的威胁,但是这种优势主要是靠价格竞争取得的,是建立在粗放型的对外贸易模式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建立良好的“中国制造”形象,树立“中国制造”的尊严,必须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发展战略,尽可能地遏制过度依靠价格竞争的行为,更多地依赖非价格竞争手段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自主品牌的影响力,逐步进而彻底地改变外界对“中国制造”根深蒂固的低档、质次的偏见。可以设想,随著中国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的增大,国外消费者将会很快形成对中国产品的信任,“非中国制造”这样的恶意言辞也就不攻自破,即使看到也不会像现在那样胸闷。对此,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因为从前“日本制造”也曾经是低劣的代名词,“东洋货”也曾经名声不佳,当时日本人看到“非日本制造”也许会同样生气,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所以,只要中国今后逐渐解决对外贸易粗放模式的问题,“NOTMADE   IN CHINA”就根本不值得一提。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1641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