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接上期)第二,由于世界经济已经开始从工业经济阶段向知识经济阶段过渡,无形的知识产权在资产构成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日本迫切需要通过争夺知识产权份额,巩固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传统的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有形的动产和不动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品牌和技术诀窍等在内的广义的无形资产,通常很少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但是,随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转型,无形资产的地位不断上升。
日本学者川村雄介指出,目前在企业资产价值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在近20年中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约从20%上升到70%左右,有形资产的地位已经完全被无形资产所取代。全世界来自于知识产权的专利权税等收入按照账面计算大约在5500亿美元至6500亿美元之间,按市场价值折算达到8000亿美元。虽然目前按照GDP总量来排名,日本的经济规模仍然为世界第二,但是随着像中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正在日益受到挑战,因此日本需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兴起的有利条件,通过扩大作为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的份额以及基于无形资产的收入,来维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这样写道:“为了继续保持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中的稳固地位,将实现知识产权立国确定为国家目标,并朝着这一目标尽早实施各种综合性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由于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使全球经济竞争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日本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构筑新的经济竞争优势。“新经济”这一词汇的大流行是在1998年,以后虽然由于网络泡沫的破灭,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但是,“新经济”本身作为取代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方兴未艾。所谓“新经济”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不是主要依靠体力而是主要依靠脑力来推动的经济;是相对于大量生产和设备更新而言,新的创意以及产生新创意的手段更为重要的经济;是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产生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所以,“新经济”本质上是以人的才能和人的创造性为中心的经济,在“新经济”这一现代经济形态之下,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的源泉已经不再是金融资本,而是人的才能和创造力,大量新诞生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依靠新的创意,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的大量经营成果也往往不再是物质形态的东西,而是以包含知识产权的服务和软件作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些企业不仅是以计算机、高速通信、网络等新技术为基础展开经营活动,而且还在充满知识产权的金融和娱乐等服务领域发挥作用。所以,日本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非常忧虑地指出:“近年来,由于劳动成本过高等原因,中国在低附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迅速地丧失,为了消除对于中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担忧,需要寻求新的国家战略”。
第四,从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结构的变革开始兴起,伴随着制造业生产据点不断地向海外转移,经济的后工业化和服务化的倾向十分明显,日本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实现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据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日本服务业的收入从119.3万亿日元上升到201.7万亿日元,增长了69.1%。服务业中与文化相关的12个行业(知识产业群)的增长更快,这12个行业分别是广告业、建筑和土木服务业、古董品零售业、漆器制造业、设计业、电影和录像业、音乐和影像记录物的制造和销售以及租赁业、音乐和舞台艺术业、出版业、计算机软件业、电视和广播业、艺术家和文化团体业等,这些行业的收入从18.8万亿日元上升到35.4万亿日元,增长了88.5%。对于日本经济结构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和服务化的转型,日本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将其称之为这是日本150年以来、继明治维新后跻身列强、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之后,所经历的第三次伟大转折。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当世界其它经济体将计算器技术大量应用于通信产业的时候,日本却将其应用于制造新文化产品,出现了像动漫、游戏、娱乐等一连串超过原来工业经济时代的代表性产业──汽车、钢铁产业的赚钱产业,这让经历了长期经济低迷的日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似乎摸索到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生机,日本社会上下都对发展与知识产权关系最密切的文化产业的做法表示赞同。《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写道:“日本的动画和游行软件等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作为让资源匮乏、劳动成本很高的中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战略,对于以设计、品牌、音乐、电影、广播节目、动画和游戏软件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在这种新的财富创造理念之上的知识产权立国的视点是不可欠缺的”。因此很明显,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是日本寻求经济结构渐进转型的重要举措。
(接上期)第二,由于世界经济已经开始从工业经济阶段向知识经济阶段过渡,无形的知识产权在资产构成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日本迫切需要通过争夺知识产权份额,巩固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传统的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有形的动产和不动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品牌和技术诀窍等在内的广义的无形资产,通常很少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但是,随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转型,无形资产的地位不断上升。
日本学者川村雄介指出,目前在企业资产价值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在近20年中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约从20%上升到70%左右,有形资产的地位已经完全被无形资产所取代。全世界来自于知识产权的专利权税等收入按照账面计算大约在5500亿美元至6500亿美元之间,按市场价值折算达到8000亿美元。虽然目前按照GDP总量来排名,日本的经济规模仍然为世界第二,但是随着像中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正在日益受到挑战,因此日本需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兴起的有利条件,通过扩大作为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的份额以及基于无形资产的收入,来维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这样写道:“为了继续保持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中的稳固地位,将实现知识产权立国确定为国家目标,并朝着这一目标尽早实施各种综合性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由于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使全球经济竞争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日本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构筑新的经济竞争优势。“新经济”这一词汇的大流行是在1998年,以后虽然由于网络泡沫的破灭,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但是,“新经济”本身作为取代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方兴未艾。所谓“新经济”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不是主要依靠体力而是主要依靠脑力来推动的经济;是相对于大量生产和设备更新而言,新的创意以及产生新创意的手段更为重要的经济;是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产生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所以,“新经济”本质上是以人的才能和人的创造性为中心的经济,在“新经济”这一现代经济形态之下,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的源泉已经不再是金融资本,而是人的才能和创造力,大量新诞生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依靠新的创意,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的大量经营成果也往往不再是物质形态的东西,而是以包含知识产权的服务和软件作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些企业不仅是以计算机、高速通信、网络等新技术为基础展开经营活动,而且还在充满知识产权的金融和娱乐等服务领域发挥作用。所以,日本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非常忧虑地指出:“近年来,由于劳动成本过高等原因,中国在低附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迅速地丧失,为了消除对于中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担忧,需要寻求新的国家战略”。
第四,从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结构的变革开始兴起,伴随着制造业生产据点不断地向海外转移,经济的后工业化和服务化的倾向十分明显,日本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实现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据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日本服务业的收入从119.3万亿日元上升到201.7万亿日元,增长了69.1%。服务业中与文化相关的12个行业(知识产业群)的增长更快,这12个行业分别是广告业、建筑和土木服务业、古董品零售业、漆器制造业、设计业、电影和录像业、音乐和影像记录物的制造和销售以及租赁业、音乐和舞台艺术业、出版业、计算机软件业、电视和广播业、艺术家和文化团体业等,这些行业的收入从18.8万亿日元上升到35.4万亿日元,增长了88.5%。对于日本经济结构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和服务化的转型,日本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将其称之为这是日本150年以来、继明治维新后跻身列强、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之后,所经历的第三次伟大转折。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当世界其它经济体将计算器技术大量应用于通信产业的时候,日本却将其应用于制造新文化产品,出现了像动漫、游戏、娱乐等一连串超过原来工业经济时代的代表性产业──汽车、钢铁产业的赚钱产业,这让经历了长期经济低迷的日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似乎摸索到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生机,日本社会上下都对发展与知识产权关系最密切的文化产业的做法表示赞同。《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写道:“日本的动画和游行软件等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作为让资源匮乏、劳动成本很高的中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战略,对于以设计、品牌、音乐、电影、广播节目、动画和游戏软件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创造、保护和运用,建立在这种新的财富创造理念之上的知识产权立国的视点是不可欠缺的”。因此很明显,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是日本寻求经济结构渐进转型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