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曾经先后提出过“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的战略。事实证明,这些发展战略为日本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日本赶超欧美战略任务的完成,经济日益成熟化,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渐退化;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新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新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这一战略已经产生一定的成效。
日本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21世纪初,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政府为了寻求经济复苏的引爆剂,开始关注知识产权问题。2002年3月,由政府出面牵头,组成了由首相、内阁成员以及部分民间有识之士所构成的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协商,知识产权战略会议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即必须将“知识产权立国”作为日本经济今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样的共识之下,2002年7月3日,日本政府正式公布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这一重要文件,明确宣布日本今后的任务是要实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目标。以后日本政府又进一步制定了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细化和具体化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并在2002年11月7日由国会通过,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之成为国家的意志。为了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基本法》,日本政府在2003年3月又专门设置了“ 知识产权战略本部”这一特设机构,并由内阁首相小泉纯一郎担任本部长的职务。2003年8月,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发表了《关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及活用的推进计划》,该计划详尽地规划了实现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步骤和相关措施。
根据日本官方所公布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以及《知识产权基本法》等相关文件,所谓知识产权立国,是指建立一个以知识产权为基础、促进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价值化、使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国家。从上述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行政和立法机构的一系列动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产权立国已经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日本的发展战略已经从以往的以有形的制造业为核心的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演变为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立国。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背景,反映了日本政府和产业界审时度势、希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具体而言,这一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赶超任务完成,日本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来寻求新的增长模式和发展道路。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提出了赶超欧美的战略任务,经过长期的努力,日本在上一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赶超任务。在赶超任务完成以后,从前的一些赶超型的社会经济体制,比如通产省主导的产业政策、大藏省主导的以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适合于改良型技术革新的企业组织、独创性欠缺重视技术知识吸收的教育制度、分权色彩浓厚纵向型的官僚主义行政系统等,虽然曾经发挥过有效的作用,但在赶超目标达到以后开始迅速丧失有效性。尤其是在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成为战后日本赶超和高度经济增长原动力的是,在以先前的重化工业以及后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为中心的制造业领域里,引进和改良欧美的技术,充分利用协调和默契的国民性,发展出具有高生产技术和高生产效率的日本型生产体系,特别是很多独创性、独自性的设想和点子都依赖于美国,把美国的点子巧妙地商品化是日本产业取胜的典型形态。可是在日本完成赶超任务以后,不仅在技术方面无法再继续模仿欧美,而且由于近邻的亚洲各国也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为手段实施赶超战略,对日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越来越形成威胁,因此日本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表示:“日本需要从支撑过去成功的经济模式中摆脱出来,摸索出新的增长模式,即社会经济体制要从以往的最适合于加工组装型、大量生产型的物品生产型体制,向最适合于创造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无形资产这样的体制进行转型。”所以,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提出,是日本摸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尝试。
(本文未完,余篇见下期)
从贸易和技术立国 / 走向知识产权立国
日期:
05年08月3期
◆ 张祖国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12995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