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自从小泉纯一郎上台担任日本首相以来,日本政府在对华政策的立场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执行强硬的对华外交政策。小泉不顾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华历史的严重关切,蓄意每年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最近日本政府又批准了严重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的教科书,使中国国内长期累积的对日不满情绪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都纷纷发生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两国的外交部门频繁地互相进行外交抗议,中日关系跌至恢复邦交关系以来的最低点。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已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人们对于“ 政冷”的危害似乎还不是太在意,因为媒体上流行的词语是“政冷经热”,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好像仍然比较活跃,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和技术产品供应国。
但是,目前的中日政治对抗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政治氛围开始影响中日经贸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中国民众对日本历史态度的愤怒,在各地举行的反日示威中,不断有群众提出抵制日货的诉求,这种情绪的扩散对于日本产品出口中国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据报道,4月3日,以日本前首相、日本贸促会会长桥本龙太郎为首的日本访华团来华访问,访问为期5天。对此次日本贸促会组织的访华团,外界有猜测认为,此次访华可能有日本企业界针对近日中国民众抵制日货的行动进行危机公关的意味。中国政府从内心来说也并不希望中日政治交恶影响两国的经济关系,所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接见了桥本龙太郎一行。日本贸促会理事长中田庆雄表示,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日中两国冲突不断的背景下,日本贸促会非常担心会影响两国的经济合作。日本贸促会作为经济团体,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国的经济交往,在今年3月23日召开的日本贸促会第52次会议上,日本贸促会提出要继续积极推动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去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1680亿美元,今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亿美元。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是比较悲观的,日本的商界也感到很无奈。第二,在中国广泛蔓延的反日示威中,由于游行示威的群众性运动性质,必然会在其中掺杂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比如在4月16日发生的上海反日示威游行中,有一些游行示威参加者不分青红皂白,见到有日文招牌的商铺就砸,还殴打无辜的普通日本人。这些非理性的行为通过日本媒体的传播和放大,会在日本形成一种目前中国的局势很混乱,在中国人身完全没有保障的印象,从而使日本的企业不敢前往中国经济投资和经商活动。中田庆雄在访问中国时也表示,新的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记述不公正,缺乏对历史上日本侵略战争的反省,该协会是反对的,也呼吁日本的企业不要赞助这样的行为。部分中国公众抵制日货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过激会影响日本的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所以希望不要激化。目前中日之间政治交恶的根源还在于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此前有不少日本企业对此听之任之,没有发出很强的声音。中日之间经贸的良好发展曾经被看成是中日关系走向缓和的一个契机,但是,如果日本的经济界不能打破沉默,表现出对政府的外交决策施加影响的勇气,中日间的经贸关系很可能受到“政冷”的冲击而变得冷淡,两国关系缓和的希望也会变得更加渺茫。
中日关系如果出现严重的“ 经冷”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这不会是一个零和的结果,更不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只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双输”结果。近两年来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2003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日本经济利用出口拉动复苏提供了重要的外需市场,因此,一度被日本称之为中国特需,所以中国特需功不可没。从进出口增长比例上看,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幅远大于进口,2004年,日本对华出口约为2000年的2.4倍,而进口约为1.72倍,结果日本对华贸易逆差由2001年的最高点快速缩小了上千亿日元。所以如果中国特需的作用受到影响,日本就会面临经济复苏的步伐再次中断的风险。
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产业转移也在大举进行着,2004年日本对华企业并购案件超过50件,而2003年只有28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渐放宽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限制条件,在日本趋于饱和的食品加工、保险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日本在华有大量的独资和合资企业,这些企业的命运已经与中日关系联系在一起。现在中国国内开展的抵制日货行动已经对一些日本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一些在新教科书资助名单上榜上有名的日本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国内许多名众纷纷表示要抵制这些企业的产品。4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的表态称,日方官员已要求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保证日本在华企业的安全和平稳运营。日本向来有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传统和特点,然而当把企业战略捆绑在国家战略一起兜售给别国消费者时,大多数日资企业还是无法逃避噩梦般的败退。一些在中国有大量投资或者向中国出口大量商品的被点名企业都慌了神,纷纷起来灭火,发表声明或者辩称支持和赞助“ 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的某些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完全是个人所为,与本企业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朝日啤酒在被媒体披露曾经资助新历史教科书而被一些地方的商店和超市撤柜以后,该公司立即展开调查并发表声明说,公司原领导人中条高德支持、赞助“ 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并发表一些言论完全属于个人行为,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公司也没有提供过资金等一切援助。很显然这些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消费者抵制的压力,力图消除影响,免受打击。
但是,中国民众在进行抵制日货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日本企业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该企业的产品,像松下、日立、索尼等品牌的产品很多都已经打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这些企业如果经营发生问题,也会使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中国员工受到损害。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井出敬二在给某一新闻单位的回函中称,在中国的日企工作的中国职员人数超过了100万人,日本企业正努力保障这些人的稳定利益。尽管井出敬二的讲话有点冠冕堂皇,但也不能否认其中的事实。
总之,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断加强。从理性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两国政治关系发生了一些问题,最好通过对话解决,尽量不要波及到经济层面。但是恐怕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中日之间的“ 政冷”关系,已经开始波及经济层面,“经冷”的出现也许是不可避免的。
自从小泉纯一郎上台担任日本首相以来,日本政府在对华政策的立场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执行强硬的对华外交政策。小泉不顾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华历史的严重关切,蓄意每年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最近日本政府又批准了严重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的教科书,使中国国内长期累积的对日不满情绪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都纷纷发生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两国的外交部门频繁地互相进行外交抗议,中日关系跌至恢复邦交关系以来的最低点。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已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人们对于“ 政冷”的危害似乎还不是太在意,因为媒体上流行的词语是“政冷经热”,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好像仍然比较活跃,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和技术产品供应国。
但是,目前的中日政治对抗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政治氛围开始影响中日经贸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中国民众对日本历史态度的愤怒,在各地举行的反日示威中,不断有群众提出抵制日货的诉求,这种情绪的扩散对于日本产品出口中国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据报道,4月3日,以日本前首相、日本贸促会会长桥本龙太郎为首的日本访华团来华访问,访问为期5天。对此次日本贸促会组织的访华团,外界有猜测认为,此次访华可能有日本企业界针对近日中国民众抵制日货的行动进行危机公关的意味。中国政府从内心来说也并不希望中日政治交恶影响两国的经济关系,所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接见了桥本龙太郎一行。日本贸促会理事长中田庆雄表示,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日中两国冲突不断的背景下,日本贸促会非常担心会影响两国的经济合作。日本贸促会作为经济团体,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国的经济交往,在今年3月23日召开的日本贸促会第52次会议上,日本贸促会提出要继续积极推动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去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1680亿美元,今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亿美元。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是比较悲观的,日本的商界也感到很无奈。第二,在中国广泛蔓延的反日示威中,由于游行示威的群众性运动性质,必然会在其中掺杂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比如在4月16日发生的上海反日示威游行中,有一些游行示威参加者不分青红皂白,见到有日文招牌的商铺就砸,还殴打无辜的普通日本人。这些非理性的行为通过日本媒体的传播和放大,会在日本形成一种目前中国的局势很混乱,在中国人身完全没有保障的印象,从而使日本的企业不敢前往中国经济投资和经商活动。中田庆雄在访问中国时也表示,新的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记述不公正,缺乏对历史上日本侵略战争的反省,该协会是反对的,也呼吁日本的企业不要赞助这样的行为。部分中国公众抵制日货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过激会影响日本的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所以希望不要激化。目前中日之间政治交恶的根源还在于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此前有不少日本企业对此听之任之,没有发出很强的声音。中日之间经贸的良好发展曾经被看成是中日关系走向缓和的一个契机,但是,如果日本的经济界不能打破沉默,表现出对政府的外交决策施加影响的勇气,中日间的经贸关系很可能受到“政冷”的冲击而变得冷淡,两国关系缓和的希望也会变得更加渺茫。
中日关系如果出现严重的“ 经冷”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这不会是一个零和的结果,更不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只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双输”结果。近两年来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2003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日本经济利用出口拉动复苏提供了重要的外需市场,因此,一度被日本称之为中国特需,所以中国特需功不可没。从进出口增长比例上看,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幅远大于进口,2004年,日本对华出口约为2000年的2.4倍,而进口约为1.72倍,结果日本对华贸易逆差由2001年的最高点快速缩小了上千亿日元。所以如果中国特需的作用受到影响,日本就会面临经济复苏的步伐再次中断的风险。
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产业转移也在大举进行着,2004年日本对华企业并购案件超过50件,而2003年只有28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渐放宽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限制条件,在日本趋于饱和的食品加工、保险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日本在华有大量的独资和合资企业,这些企业的命运已经与中日关系联系在一起。现在中国国内开展的抵制日货行动已经对一些日本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一些在新教科书资助名单上榜上有名的日本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国内许多名众纷纷表示要抵制这些企业的产品。4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的表态称,日方官员已要求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保证日本在华企业的安全和平稳运营。日本向来有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传统和特点,然而当把企业战略捆绑在国家战略一起兜售给别国消费者时,大多数日资企业还是无法逃避噩梦般的败退。一些在中国有大量投资或者向中国出口大量商品的被点名企业都慌了神,纷纷起来灭火,发表声明或者辩称支持和赞助“ 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的某些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完全是个人所为,与本企业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朝日啤酒在被媒体披露曾经资助新历史教科书而被一些地方的商店和超市撤柜以后,该公司立即展开调查并发表声明说,公司原领导人中条高德支持、赞助“ 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并发表一些言论完全属于个人行为,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公司也没有提供过资金等一切援助。很显然这些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消费者抵制的压力,力图消除影响,免受打击。
但是,中国民众在进行抵制日货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日本企业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该企业的产品,像松下、日立、索尼等品牌的产品很多都已经打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这些企业如果经营发生问题,也会使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中国员工受到损害。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井出敬二在给某一新闻单位的回函中称,在中国的日企工作的中国职员人数超过了100万人,日本企业正努力保障这些人的稳定利益。尽管井出敬二的讲话有点冠冕堂皇,但也不能否认其中的事实。
总之,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断加强。从理性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两国政治关系发生了一些问题,最好通过对话解决,尽量不要波及到经济层面。但是恐怕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中日之间的“ 政冷”关系,已经开始波及经济层面,“经冷”的出现也许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