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揭晓的年报成绩单昭示著连续亏损股的未来命运。
因2007、2008连续两年亏损,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自3月24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白猫(600633.SH),成为今年第一家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
站在十字路口的并不仅仅是白猫股份。3月26日,上海航空也也因为2008年巨亏12.49亿元而被戴上ST的帽子。今年似乎成了ST年。
尽管ST类股票的成因各异,但统计发现,在目前仍在交易的122家ST(*ST)类上市公司中,经营性亏损仍是导致其被“特别处理”的罪魁祸首,甚至因为当地的主导行业的衰微乃至产业结构的转型,而呈现出了地域性集群的特徵。
活著,还是死去?留给上市公司喃喃自问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壳”资源的价值犹存,加之经营性扭亏普遍存在难度(这对经济衰微的2009年度更是如此),重组成为绝大多数ST类公司的必然之选。而由于重组前后基本面的巨大变化,二级市场对ST股的爆炒也就如影随形。
贵州:
没有ST公司的省份
从ST公司占当地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进行区域比较,发现好几个区域居高不下,由高到低依次是陕西(29%)、深圳(23%)、东北三省(20.4%)、重庆(20%)、湖南(19%)、四川(17.8%)、湖北(17%)、福建(16%)、广东(11.4%)。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浙江、江苏等上市公司众多的资本市场大省,ST类公司数量却微乎其微:浙江119家上市公司中,仅SST海纳一家;江苏111家上市公司中,ST(*ST)类公司占三席,占比为2.7%。
总的来看,ST公司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质量要普遍好于中西部地区,虽然唯一一个没有ST类公司的行政区域是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但该省总共只有16家上市公司。
差别为何如此大,究竟是出于偶然还是暗藏著某种玄机?
上海隆瑞执行董事尹中馀指出,四川、湖北等地ST股扎堆,部分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股份制改革之初,当地的发改委思想开放,率先批准设立股份公司,其中不乏一些改制时间较长的老企业以及一些三产企业、中小企业。这些改制企业中发行了很多内部职工股,其上市动力因此较大,但也因此埋下祸根。
重组:ST股的出路
盛衰有道成败有数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夥人李云丽称,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家还是想把上市公司做好,过去上市圈钱就走的心态已不多,ST公司出现的主要原因已是行业景气度和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
而当前的行业景气情况仍不容乐观。国元证券宏观分析师郑表示,经济周期分为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我们现在处于萧条时期,而不是复苏。萧条时期的时间最长,企业利润受伤也最深。
对于那些扭亏无望的公司而言,如果满足“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者其他相应条件,将会被暂停上市。在股票暂停上市期间,上市公司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的第一个半年度报告;且经审计的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已经盈利,上市公司可以向交易所提出恢复上市申请。
而如果恢复上市申请未被受理或未被核准或符合其他法定的条件,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也称“退市”或“摘牌”。
退市并不一定是破产或解散,只要未宣布破产,终止上市的公司仍然存在并运作。上市公司终止上市后,中国证监会将准许合格的证券公司为终止上市的公司提供代办股份转让服务,即进入通常所说的“三板”。
李云丽认为,三板基本不具备融资功能已经使这个公司的价值边缘化,没必要一棒子把流通股股东的交易权利打死。美国上市公司也会因亏损、低交易价、低交易量等原因而退市,但也会有OTCBB、PINKSHEETS等报价市场来承接,这些市场也类似中国的三板。
股价传奇:
ST股的最大吸引力
4月3日,在大市下跌及有色板块跌幅居前的背景下,有望被注入矿产资源的ST有色(600259.SH)再次涨停。按其停牌后于今年1月19日的收盘价6.6元及3日16.41元的收盘价计算,涨幅为1.48倍,而今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则接近2倍,当之无愧成为今年以来ST牛股之一。
这还不是最牛的。历史上股价最贵的股票是中国船舶(600150.SH),其在2007年10月11日曾达到300元的历史高价,其前身就是ST重机。另有*ST吉纸(现为“苏宁环球”,000718.SZ)期间飙升74倍;*ST金泰(600385.SH)一度暴涨21倍,均曾创造传奇。
ST股的财富效应让那些梦想一夜暴富的炒家们如过江之鲫般蜂拥而来。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30日收盘,ST股的涨幅达77.31%,远高于36.40%的大盘涨幅。
而2009年也注定将是“ST年”,郑称,在萧条期,好股票大家买来“投资”,却得不到理想的回报,坏股票本身就是去“投机”的,本来也不想得到什么回报,所以这个时期一定是与基本面脱钩的投机炒作。
在郑看来,ST要走强必须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是有大资金介入,并且拿到足够的筹码;第二是大股东非常有实力做资产重组,或者大股东毫无实力但把公司卖给一个有实力的新股东。
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较为明晰的炒作主线:一是在那些处于ST或者*ST边缘的上市公司下赌注,赌其会在会计年度内进行利润调节;二是结合内幕消息,在ST或者*ST公司“摘星除帽”前捞一把。
但在长期从事并购业务的尹中馀看来,对ST股的爆炒导致某些公司由于股价太高而不能重组,结果形成了自我否定的循环。爆炒的另一个后果是导致投资者无风险意识及无风险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