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这家成立两年的大型国有企业,最近因棉花进口决策失误而出现巨额亏损。从中航油事件到此次中储棉巨亏,一个紧要的问题凸现出来:谁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承担责任?国有企业的决策失误问责制究竟该如何建立并落到实处?
由于国内主要产棉区遭遇大雨,棉花大幅减产,加上国内棉纺行业发展迅猛,需求强劲,2003年8月开始,国内棉花价格一路走高,以致国内棉花市场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现一股“炒棉热”。
中储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闯进市场的。2003年10月,中储棉突然决定进口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陆续进口了10多万吨。一方面将大量棉花捂在手里,待价而沽;一方面将部分棉花销售给作为中间商的各地省级棉麻公司,助其层层加价。为正在兴头上的“炒棉热”推波助澜。
2004年3月份开始,国内棉花价格开始逐渐走低,国内不少参与炒作棉花的贸易企业相继被套牢,被寄予调控市场厚望的中储棉也不幸被套。
作为中国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一大成果,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国家棉花储备的战略任务。然而,由于此次进口棉花被深度套牢,10亿元注册资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至少亏折了一半。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动态行情,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
目前,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已确认了这一亏损事实。不过,她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她表示,中储棉“ 本身就是一个政策性公司,没有经营指标”,公司亏损主要是“宏观调控造成的”。
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财政部一直反对政策性储备公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对中储棉进口20多万吨棉花,财政部事先并不知情;发展改革委表示,中储棉此次经营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发放进口配额是给企业进口的机会,在配额量内进多少,何时进,按什么价进,均由企业自行决定,盈亏也由企业自行承担。中储棉负责管理国家的棉花储备,其棉花储备业务由发展改革委指导,其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展改革委指导的范围。
据悉,中储棉进口的这批棉花一开始并非以储备为目的,而是以“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申请配额并进口的。据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介绍,在亏损发生后,中储棉曾希望有关部门按他们的成本价格收储这批棉花,但中储棉的这一“ 企业亏损、国家埋单”想法终被否决,最后在多方协调下,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13100元/吨收购这批棉花。中储棉这样承担着国家棉花储备职能的特殊企业,是否应该从事经营活动,参与市场逐利,值得深思!
成立两年炒棉巨款亏数亿 / 中储棉成中航油第二
日期:
05年01月3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3/9560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