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证监会内部召开了关于“ 王小石事件”的通报会议,首次对王小石案件的事发原因做了较详细的披露。王小石被检察机关带走的原因之一是在2003年凤竹纺织过会的过程中出卖发审委员名单,另一原因是在深圳某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过程中参与公关、介绍受贿。
现在,王小石案件正在审理中,结果如何尚无定论。然而,此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直以来,业界始终存在企业在股票发行上市过程中存在“公关”行为的说法,但鲜有公开曝光的案例。有很长一段时间,上市企业每年在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在数百亿甚至上千亿。过去,上市企业的首发融资主要由发行部负责;而再融资由上市负责。约在2000年前后,证监会调整了各部门职责,所有的企业融资都集中在发行部。而王小石,正是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发行“潜规则”由此浮出水面。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财经公关公司最大的不规范行为应该是收入模式的不规范,这种收入模式的不规范,恰恰有可能变成“王小石们”的洗钱通道。
如果是规范的行为,在收取相应的顾问费、策划费、咨询费等一定数量的费用后,财经公关如果再组织一些宣传材料或者组织相应的会议等产生的费用,都应由客户,也就是上市公司和行内叫第三方的机构直接结算,根本不用经过财经公关公司的手,因为这是财经公关在收取公关费用后应该做到的事。
而目前不规范的做法是,与上市公司拍胸脯:只要付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这件事就全能搞定了,至于付给谁,付了多少,上市公司就不用管了。
目前沿用的核准制,是由中介机构将拟上市公司的材料推荐给证监会上市发行部,经过预审筛选,最后进入发审委员会,由他们投票决定是否通过。于是2001年后,发审委成为决定上市命运的关键环节,也是财经公关火力 集中之处,它直接决定了企业已经为上市花费的巨额投入是否通过发行圈钱兑现。这种情形下,负责前发审委组织工作的王小石自然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就“王小石事件”这一具体案例而言,中国证监会对于官员泄漏发审委委员名单一事当然难辞其咎。如果发审委委员们个个都清正廉洁,如果上市企业都遵纪守法,这个发审委名单又价值几何?
王小石事件的出现,不仅仅是伤害了证监会的威信,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中国股市的内在机制。与其说是王小石个人的腐败,不如说是证监会的权责失衡。王小石事件反映出,存在较大漏洞的证券发行制度,出问题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王小石案揭出财经公司“潜规则”
日期:
04年12月2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3/9098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