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指出,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前景继续看好,在国际方面,没有迹象表明成本压力在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国内方面,经济前景继续保持强劲:利润和信贷高速增长,因而投资很可能继续大幅扩展。在收入快速增长的支持下,消费增长预计将保持稳定。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中国2007年GDP的增长率为11.3%,2008年为10.8%,中国经济增长仅仅会温和地放缓。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初,消费者物价指数会逐渐降低。
世界银行同时强调,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本身没有产生什么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如果经济继续以近期的速度增长,需求和价格的压力可能上升。
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指出,美国的次贷问题引发的动荡很可能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这种影响的主要途径很可能是通过美国在消费和住宅方面的支出,同时世界范围内的贷款成本可能会上升。
世界银行认为,近期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可能最终会影响到中国经济,但是中国处于有利地位能够吸收这种冲击。世界银行中国高级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季报》的主要作者高路易说:“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应对全球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冲击。全球经济适度放缓将会实际上减轻决策者对整体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贸易盈馀的担心。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强势地位为在必要时调整国内政策态势提供了空间。”
世界银行同时提醒说,解决外部失衡仍然是中国主要的宏观经济任务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需求和价格压力,但非常强劲的增长具有最终超过供给增长的风险。
世界银行表示,对于高额贸易盈馀和国际收支盈馀,政府的应对措施一直是著重于放开资本项下资本流出的措施。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的资本高增长和高回报,不大可能发生净资本流出的规模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处于同一数量级的情况。而且,从以前发生的新兴市场危机得到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在汇率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及金融体系改革已经取得进展之前,不要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在现阶段,有控制的开放,如实施QDII方案和走出国门的激励措施,比全面开放资本账户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