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一直领跑中国经济的“长三角”快车,在高昂的油价面前,“油门”踩得有些力不从心。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上海、浙江、江苏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5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纷纷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长三角首次出现整体增速“滑落”迹象。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总结这种现象时认为,宏观调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同时收紧,煤电油运紧张和资源短缺;工业产品以中下游为主,在买方市场环境下,价格上升不易,而原材料价格抬高之后,只好牺牲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和投资。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社会谘询中心主任田伯平说,“以高油价为代表的高生产成本时代已经来临,长三角必须尽快从以往的低成本竞争力导向,转为创新竞争力导向。”
低成本竞争力导向,正是长三角的“软肋”所在。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撑,产品大部分都是技术成熟、供大于求型,价格上涨的空间不大。“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是大部分企业的现状,对高成本的消化能力极其有限。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统计数字皆表明,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
那么,在进入“高成本时代”后,长三角该怎么面对?
从积极意义而言,高生产成本时代的来临,对长三角而言并非坏事。专家认为,它将逼迫长三角加速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就能在市场上生存。高成本将使一些低技术含量、高能耗的企业逐渐被淘汰。
长三角进入高生产成本时代
日期:
06年08月1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3/19036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