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收费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中国人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高校学费标准,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中国目前人均GDP约7517元人民币,6000元的学费(含住宿费)就已占人均GDP的79.82%,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人平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200元左右;而1995年至今1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却不到4倍。
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辛苦13年多挣得的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可以说,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中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许多孩子考上了大学的农民家庭接到通知书后马上想到的是卖田、卖房和卖牛。考虑到过去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和四千万“三无农民”的“无收入”,那么,这种高收费的可怕后果就更严重了。
分析人士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个人和社会都应从中受益。高等教育成本应当分担、个人应当承担一定学费的观念都已被普遍接受。然而目前中国的教育收费这么高,以致成为“难以承受之重”的原因却仍在被追问和思索。
投入不足和成本过高等一部分原因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捉襟见肘,然而这有限的经费常常仍不能如数为学校所用。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国家的教育拨款常常被视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而被挪作他用。另外由于体制原因,教育部不直接负责学校财政,导致政令不通,管理不严。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黄卫华认为:教育资源相对于教育需要来说总是不足的,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仅仅是中国教育高收费的浅层次原因,深层的原因在于教育供给垄断和教育供给等级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企业化行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资本化。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高校学费标准,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中国目前人均GDP约7517元人民币,6000元的学费(含住宿费)就已占人均GDP的79.82%,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人平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200元左右;而1995年至今1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却不到4倍。
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辛苦13年多挣得的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可以说,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中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许多孩子考上了大学的农民家庭接到通知书后马上想到的是卖田、卖房和卖牛。考虑到过去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和四千万“三无农民”的“无收入”,那么,这种高收费的可怕后果就更严重了。
分析人士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个人和社会都应从中受益。高等教育成本应当分担、个人应当承担一定学费的观念都已被普遍接受。然而目前中国的教育收费这么高,以致成为“难以承受之重”的原因却仍在被追问和思索。
投入不足和成本过高等一部分原因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捉襟见肘,然而这有限的经费常常仍不能如数为学校所用。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国家的教育拨款常常被视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而被挪作他用。另外由于体制原因,教育部不直接负责学校财政,导致政令不通,管理不严。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黄卫华认为:教育资源相对于教育需要来说总是不足的,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仅仅是中国教育高收费的浅层次原因,深层的原因在于教育供给垄断和教育供给等级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企业化行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资本化。